放大圖片
■陳立言老先生所指處為倒置的石碑,上書「惠我無疆」。
文/圖 蓮子
昆明圓通山公園是遊者必到的旅遊勝地,圓通山內立有三座石牌坊,分立於公園內大方亭四周的東、西、南三面,它們造型古樸典雅,石刻流暢優美,引得遊人駐足品味。日前,昆明老者陳立言先生在與記者閒談時講述了自己的發現——三石坊中的「急公好義」坊上有兩塊石頭居然倒置,並有圖片為證。
陳立言先生的發現引起了記者的好奇,次日跟隨陳先生來到圓通山,在西邊的「急公好義」坊上,果然有兩塊石頭倒置,其中同一塊石頭兩面刻有的「惠我無疆」及「富有日新」八個漢字頭朝下腳在上,還有一塊倒置的石頭上刻有「貴州提督王堂李公……」等字樣。
疑為復原時粗心所致
據了解,三石坊在文革時被塗抹上了水泥,致使上面文字無法看清,2003年,昆明五華區政府將其公佈為區級文保單位後,除去水泥後的牌坊,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
石頭緣何倒置?據雲南本地媒體的一位曾報道過該石坊的記者所稱,當時她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而相關部門的回答是,疑為復原時施工人員慌張所致。而當記者再次致電該負責人,他的回答有了變化:「被抹上水泥後,該石坊曾被卸散,後來又在糊著水泥之時被裝回原位,等到2003年將水泥清除後,才發現石頭裝倒了!」當記者問該石碑是否有可能再轉回來時,他說:「不可能了,再次修復會對石碑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陳立言則認為:「修舊依舊是文物法裡的規定,倒立的石碑怎麼看也不太符合昆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身份!」
帶記者去看三石坊的陳立言老先生已經年近七旬,在紛飛的冬雨中,他一字一句地分辨著石碑上斑駁而模糊的文字,並工整地抄在了信紙上,他在為寫一篇關於三石坊的散文做準備。仔細辨認後,他得出結論:「這『急公好義』坊立於1936年,字跡上看應為雲南歷史上唯一的狀元袁嘉谷所題。」站在圓通山的聶耳紀念亭裡,他指著遠方說:「從前站在這裡可以俯瞰西山和滇池,圓通山承載了老昆明的太多記憶,它是我小時候的樂園,我和小夥伴經常在盤龍江裡游泳摸魚,然後沿著明代的城牆爬到圓通山上玩耍……我已經20多年沒有再來圓通山,當我如今再次踏進來,卻發現一切都變了。」
三石坊價值連城
通過網上搜索,記者發現這三石坊來歷不小,原來這三座牌坊所表彰的,是分別代表忠、義、節三種封建社會時期傳統觀念的三個雲南人。一位是昭通人龍志楨,一位是彌勒人王熾,另一位是大姚人李玉堂。
昆明園林歷史文化專家石玉順介紹:「從園林建築的角度來看,三個牌坊都是用雲南石灰岩雕成的,不管是石柱、橫樑用的都是整石,造型體現了雲南石雕藝術的風格。在古跡牌坊日漸稀少的今天,三石坊作為體現我國傳統建築的珍貴實物,顯得非常珍貴。」
西牌坊「急公好義」坊,表彰的是有「錢王」及「紅頂商人」之美譽的王熾。王熾生於1836年,卒於1903年,字昌國,號興齋,雲南彌勒虹溪人。出身貧寒的他曾開設了「同慶豐」、「天順祥」等商號錢莊,積累了巨額財富,富甲滇中,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
王熾慷慨好義,不僅曾在光緒二十六年捐贈兩萬多襾白銀,給當時發生旱災的秦、晉兩省。在光緒九年(1883年),法帝國主義進兵越南時,還墊銀60餘萬襾為清政府軍費。後來,岑毓英題贈「急公好義」和「義重指囷」匾額來表彰他的功勞。而記者眼前的牌坊,正是由他的大兒子王鴻圖所立。
東牌坊「貞孝慈祥」坊,表彰的是龍雲的胞妹龍志楨。她十五歲訂親過禮時,其未婚夫在械鬥中被殺而未婚先寡。自此她認為兄長在外從軍,母親一人在家,需有人照料家務,故矢志終身不嫁,侍奉母親。(本報雲南辦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