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洪巧俊
「爸爸,我真的不想回老家!」說這話的是妻子的學生孫敏。年前放寒假,這位在廣東生活5年的孩子卻要回老家湖南,當孩子向父親告別時,孩子哭著說出了這句話。
回老家是必然的。妻子無奈地對我說,儘管孩子的學習成績名列全年級第一名,但廣東畢竟不是他的家,他的父母都是農民工,像漂流不定的浮萍,更何況孩子,孩子學習再好,還得回老家考高中,考大學。早在上個學期開家長會,妻子找到孫敏的父母說,按照孫敏的學習成績,考市重點高中是沒問題,可孫敏沒有當地戶口,考上了也進不了。妻子說,為了孫敏的未來,應為孫敏早做準備,轉回到老家一所好的學校學習,如果再拖就誤了孩子。因為廣東的教學與湖南教學還是有差別的,且教本也不完全一樣的,廣東有粵教版,湖南有湘教版,應盡早去適應。而孫敏的父母擔心的就是孩子回老家後能不能適應?
當初,孫敏也是留守孩子。五年前在村小學讀二年級,淘氣的孫敏跟著爺爺和奶奶,爺爺和奶奶根本就管束不了孫敏,野性十足,掏鳥巢,搗蜂窩,和同學打架,整天讓爺爺奶奶提心吊膽,每次孫敏父母打電話回家,爺爺奶奶都說怕孩子出事。就這樣父母把孫敏帶到了廣東,媽媽的工資還不夠孫敏讀書的費用,但為了孩子,做父母的還能怎樣?如今為了孩子,孫敏的媽媽只得辭職,回家照顧孫敏。
「隔代親」教育
應該說,孫敏還算幸運的,全國還有多少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而留守在家鄉?日前,全國婦聯發佈了這個數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2008年2月28日《新京報》)我國農村有1.5億農民外出務工,並且每年以500萬人的速度遞增,其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約佔外出務工人口的77%,其子女正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留守農村的兒童數字正在逐年擴大。
為了養活孩子,賺到供孩子讀書的錢,只好把孩子扔在家裡,孩子能不缺乏父愛和母愛?一位四川的農民兄弟告訴我,他已經是第六個年頭沒有回家了,很想回家,可回去一次開銷不小,一年又能賺幾個錢?唉,你要活下去,要改變現狀,你就得硬起心腸,割捨對兒女的愛。
孔子說:「少成天性,習慣如自然。」「留守兒童」大多受「隔代親」教育,祖輩對「留守兒童」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關注的少;品行上溺愛的多,教育上引導的少。他們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不能從自己父母身上得到呵護,在人格發展上不健全,孤僻、逆反、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適應社會的能力弱,且厭學的越來越多,為此,不少孩子走上了輟學之路。長大了還得走父母的老路到城市去謀生,可他們既沒有父輩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又沒有一技之長,今後能融入城市嗎?他們一旦被城市邊緣化,或者經濟逆轉,城市無法再提供飯碗了,他們就很可能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可能成為定時炸彈和活火山。
一邊是「爸爸,我要跟你去城裡讀書」的5800萬農村留守兒童,一邊是「爸爸,我真的不想回老家!」他們已在父母打工的城裡讀書,卻由於沒有城市戶口而不能繼續升學,只得重新回到家鄉。這使農民工兄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孩子讀書的問題
前不久,上海市政協委員邢普日前正式提出: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分享財政收入高增長。也有人認為,全民發錢還不如健全社保、醫保、失業保障等福利保障制度,這比「千元紅包」更為直接和有效。要我說,國家財政充裕,應該首先讓農民分享。農民收入長期在谷底徘徊,應該說是一種制度安排的結果,農業不僅得不到反哺,國家的統購統銷政策還從農民那裡汲取大量的「剪刀差」,使資源配置向城市、工業傾斜,使得農業基礎十分薄弱。如今城市繁華盈實了,農村卻落後貧窮了,為什麼不反哺農村?為什麼沒有人想到這5800萬農村留守兒童,他們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提高全民素質,他們難道不包括在「全民」中?假如我們的制度給每個人提供了最低的生存保障;假如以吸納幫助農村人口在城市扎根安家,作為官員政績的考核標準,那麼有孩子的農民工最多出外一兩年就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了。
在廣東,如今無論是農村,還是在城市,孩子讀書都不用交學雜費和書本費,但農民工的孩子依然不在免費之列,免費的只是有當地戶籍的孩子。這些錢雖然由當地財政支出,但政府財政是納稅人的錢。農民工在當地工作多年,同樣是納稅人,同樣為當地建設付出了汗水,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就要交學雜費、書本費,還要交昂貴的擇校費?我的一位江西老鄉,在廣東經商20多年,連居住的房子也買了7年,但孩子讀書的問題,一直是他的心病。
我們唱著關心農民工的高調,要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人員享有城鎮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會權益,試問在哪個方面享受到?我們天天喊著改變教育不公平的現狀,要讓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也應享受與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可到需要落實的時候就不見行動。農民工再苦再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在農村,只有孩子考上大學,才有可能改變他們的未來,如果長大了,步入他們的後塵,做城市做新移民,不難想像,他們大多不會比父母強。
農民工渴望醫療保障,渴望老有所養,養老保險建立統一社保號,允許全國通用,然而更渴望的是孩子能享受城裡孩子同等待遇,讓教育經費跟著孩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