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鑑林 立法會議員 民建聯財經事務發言人
這份醫療改革諮詢文件重點在於未雨綢繆,用意良善。我們需要認識當前醫療福利之急,政府亦需確切理解市民苦處,理性討論,尋求共識。探討融資以外,可進一步探討改善人口結構的方法,從更宏觀的層面提供另類誘因。這是一次影響深遠的醫療改革,政府更應吸取過去多次政策改革經驗,避免再犯同樣錯誤,引起市民強烈反感。
經多年研究歸納的政府醫療改革諮詢文件,羅列六大醫療融資方案供社會討論。雖然方案研究經年,而且態度開放,公佈當日仍然大受批評,輿論認為政府的構思主要集中在「融資」,是一份市儈又無人情味的醫療改革建議。雖然文件提及「建立電子病歷資料庫」、「推動公私營協作」、「強化公共醫療服務」等改革現有醫療制度的構思,但「融資」顯然是整份諮詢文件的重心,是公眾焦點所在。
喚起大眾關注本港醫療問題
發表意見之先,我們必須客觀理性了解當前醫療福利現狀和政府提議的基調。這份文件,正好是一個起點,讓社會各界就香港長遠醫療問題發表意見,喚起大眾關注醫療福利問題的意識,無論如何,這也是一個好的開始。加上近日屯門醫院流感求診人數遠超負荷事件,使公共醫療資源問題更形突出。文件已經指出,現時工作年齡人口(15至64歲)與長者的比例是六比一,十年後會減少至五比一,二十年後更會變成三比一,就是說二十年後,原本每六個在職市民負擔一名長者的生活費用,二十年後減至只有三個。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經費負擔,為香港短期內亟須解決的難題,如果不在二十年前的今日及早討論,屆時仍然沿用今日純粹由政府包辦的公共醫療福利制度,有增無減的巨額公共醫療開支,必然導致削減其他福利開支(如教育、綜援等)的情況,社會問題越趨惡化。今日不及早討論,害苦的是下一代,此所以政府特別重視「融資」的原因。
關注「福利融資」已是國際大勢所趨,「誰付錢」是社會政策的主要課題。前英國工黨首相貝理雅於2001年大選曾承諾大幅改善英國公共服務,但他開「政治期票」之餘,並無表示增加稅收以「支付」這些用以改善服務的經費,結果在他連任後,國民醫療服務、大學撥款資助和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報告均被提及「如何付款改善長遠負擔」的問題,成為英國政治討論熱點。香港是次醫療改革融資諮詢,跟英國的關注點如出一轍。
所以,理性認識現況,理解當務之急,實事求是分析各方案的影響和喜惡,是當前社會討論醫療融資方案的重要前提。全盤否定醫療改革的需要,問題仍舊存在。是次醫療改革文件,在促進理性討論、尋求社會共識方面,有著十分正面的作用。
改變免費醫療心態並不容易
至於醫療文件以融資的六個方案為諮詢重點,面對人口比例不平衡的矛盾,無可厚非。然而必須注意,市民長久習慣了由政府負責醫療服務,要市民參與供款付款的醫療方案,推行時必須留意社會接受程度,不能操之過急,忌以固有立場硬性執行。同時應考慮到,現時大部分勞動人口均須負擔強積金供款,若再抽取薪金百分之三至五參與醫療康保等醫療計劃,市民幾乎變相減薪一成,許多市民的月薪已足襟見肘,僅足餬口,這種定期供款將令他們的生活百上加斤;另一方面,中產階層往往成為「夾心人士」,譬如患重病超出新醫療計劃財政保障之餘,又排除於政府醫療保障網內。我們認同文件內政府強調對公共醫療財政的持續承擔,但政府也需小心計算市民承擔能力和保障網範圍。
文件已說明醫療改革的背景之一是人口老化之餘,又缺乏年青勞動人口負擔長遠又龐大的公共醫療開支。綜觀整份文件,政府強調如何「養老」,多於設想如何「防老」。所以更根本的問題,是處理二十年後人口失衡的情況。融資以外,保持人口平衡,保有足夠的勞動人口、提高出生率等是更根本的解決方案。退稅、增加免稅額等鼓勵生育方法,強化年青人口,其實是變相開拓醫療財政來源,這比起單單強調從現有人口抽取金錢的解決方向正面得多,較易為市民接受。
總括而言,這份醫療改革諮詢文件重點在於未雨綢繆,用意良善。我們需要認識當前醫療福利之急,政府亦需確切理解市民苦處,理性討論,尋求共識。探討融資以外,可進一步探討改善人口結構的方法,從更宏觀的層面提供另類誘因。這是一次影響深遠的醫療改革,政府更應吸取過去多次政策改革經驗,避免再犯同樣錯誤,引起強烈反感。(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