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借殼小說與寫實小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13]
放大圖片

 筆聊生於1970年代在報上連載的借殼小說。 照片由作者提供

黃仲鳴

 晚清時有所謂「擬舊小說」,即是借助舊書中人物,置換於另一個時空中敷陳敘事。遠者如阿英,近者如王德威,都有惡評。

 阿英狠批這類小說「實無一足觀者」,「是當時新小說的一種反動,也是晚清譴責小說的沒落」,是「文學生命上的一種自殺行為」。王德威說,在晚清時期,幾乎所有的經典小說,從《西遊記》到《水滸傳》、《紅樓夢》都有一種或數種的續書,認為是「對成規的胡亂玩弄」,「慘不忍睹」;但他又承認「奇趣橫生」。不錯,諧仿古典小說、借仙諷今,確是那個時代的特色,以「奇趣」來吸引讀者,喚起他們的「感時憂國」,未嘗不是「功德」。

 一直以來,仍有作家在散布「功德」。戰後及於一九五○、六十年代更在香江「還魂」,梁厚甫、陳霞子、林嘉鴻、高雄都是繼承者,並將之發揚光大。其中,高雄是最樂於承受這種「反動」,如在《成報》寫的〈濟公新傳〉、〈八仙鬧香海〉、〈豬八戒遊香港〉,《香港商報》寫的〈呂洞賓下凡〉等,作品之多、讀者之廣、影響之大,我封之為「文壇殼王」,實非過譽。

 我曾經為「擬舊小說」正名,呼之為「借殼小說」。所謂「借殼」,原為財經術語;「『殼』是指上巿公司的上巿資格。買殼上巿是指非上巿公司通過購一些業績較差、集資能力弱化的上巿公司、剝離被購公司資產,從而實現間接上巿的目的。」這類小說,大多以舊書人物的眼光來諷世;而敘事結構,則逸出原著而天馬行空。基本上,各路「借殼英雄」莫不大顯神通,借各路仙人來到香港這個社會,批評時事、月旦人物,每引起讀者共鳴。

 除高雄外,陳霞子以「夏伯」筆名在《香港商報》寫的〈海角梁山泊〉、林嘉鴻以「筆聊生」筆名在《晶報》寫的〈西遊回憶錄〉,都是當時膾炙人口的作品。

 其實,香港的「借殼小說」,敘事視角雖是仙人,但大都基於寫實。高雄曾說:「我平日寫的東西,在取材方面,與別人有所不同,我認為,日常發生的事,以及社會的變化等等,都可以是我的寫作資料。所以我不必抄襲別人的東西,亦無需偷橋,我只需注意世界不斷發生的事事物物,就可以用它做題材來寫稿了。」這番話,證諸他大部分作品,亦不為過。換言之,高雄是個寫實主義者,他的借殼小說如是,怪論如是,社會文藝小說如是。當然,他在七十年代出版的《香港二十年目睹怪現狀》和其後的《新篇》,內容都是有所本的,比「借殼小說」更直接指向現實。筆聊生的《西遊回憶錄》,有描述當年的賭狗收纜細節,極具社會研究價值。

 「借殼小說」豈是「胡亂玩弄」這末簡單,它還是寫實主義小說。可惜,自七十年代後,這類型小說已式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