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詩幻留形 .抗衡和調整的寫實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24]

陳智德

 中學時代,中國語文課本裡有一篇叫做《新詩三首》,把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也許》和臧克家《答客問》三首詩放在一起來教。作為會考課程的一部分,教師的講授焦點在於考試,即試題經常考問的聞一多「三美」理論和徐志摩的寫作技巧,以至徐、聞二人的新月派背景等等,對臧克家《答客問》則不甚了了。

 現在回想,最初的課程設計者把三首詩放在一起並非隨意,特別在新月派的徐志摩和聞一多之後,加上臧克家,大概有深意存焉。

 臧克家是聞一多的學生,卻沒有完全接受新月派的主張,他讚揚聞一多,但對徐志摩評價不高,認為「他的影響大到造成了一個潮流,然而憑良心說,他的這種影響壞的方面多於好的。」《答客問》一反新月派的浪漫詩風,以寫實手法呈現農村實況,不為寫實而寫實,而是針對一般文學想像中對農村的「浪漫」印象,指出浪漫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沉溺於個人,更是定型的觀點使人順從了主流的俗見而不自知,結果不單自欺於假象,亦對被扭曲的一方構成侵害。

 《答客問》可能不及《也許》和《再別康橋》那麼優美,但它幫助讀者看穿假象的意義非常重大。臧克家以寫實來調整過度浪漫的弊病,提出新詩寫作的另一可能性,也透過寫實來思考真象的呈現方式,無疑補充了新月派詩歌的不足,把這三首詩放在一起閱讀,可對照出浪漫的想像和超越,也見出寫實在紀錄現象以外,更作為一種抗衡和調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