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官員反思 粵北不宜「工業立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6-08]
放大圖片

 ■環境優美的河源市,將重點發展綠色經濟。

 在珠三角這輪產業轉移大潮中,粵北山區成為重要的承接地。那麼,粵北山區還能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嗎?

 粵北如何發展和現代化的問題,關乎廣東未來發展之大局。「富了珠三角,不忘窮山區」,一直是廣東所追求的政策目標,尤其是自2002年以來,廣東省就山區的發展出台了全方位的政策,從臨時性、鬆散性的扶持轉向制度性、集中性的扶持,從單一的經濟扶持轉向整個發展環境的扶持,其力度前所未有。

 2004年,廣東又在全省實行財政激勵型轉移支付機制,激勵山區打造後發優勢。省級財政打破了原有的轉移支付「大鍋飯養懶漢」的弊端,對縣級財政按照確保既得利益、促進收入增長、實行獎勤罰懶的原則,一定4年不變,以促進縣級財政做大做強。

一度迷信「無工不富」 盲目承接污企

 這樣的政策促使山區各市拚命發展工業,因為地方主政官都明白「無工不富」的道理;省財政投入數百億元改善山區的基礎設施,也為粵北吸收工業轉移大開方便之門。迄今為止,珠江三角洲在山區和兩翼簽署了20多個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協議,其中大部分在粵北山區。

 粵北迅速工業化的兩個典型是河源和清遠。1999年,河源市確立「工業立市」戰略,工業佔GDP的比重從1998年的17.7%提升到2007年的46.5%,清遠市則在近5年裡工業增速連年保持在65%以上,僅用5年時間,工業產值從100億元到突破1,000億元大關。

 在轉移過程中,轉入地大都會強調此類產業的無污染性,但是這與轉出地講述的邏輯並不吻合。珠三角強調它需要轉出的是「低端產業」,大部分是高耗能、高耗水、土地資源消耗比較大、附加值低,而且不乏污染項目。

 山區的地方官員也在反思粵北的發展模式:「(粵北)山區的發展不在於扶持力度的大小,而是在於發展思路的調整……粵北和珠三角的互動發展不能只停留在產業轉移的層面,而且僅僅依靠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對粵北山區的發展來說,不但非常有限也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