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右起)劉家俊、吳再恩及鍾子健在手杖上加上了探測感應技術,製成「超聲波盲公竹」。本報記者梁祖彝 攝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對失明人士來說,手杖就是方便他們活動的「指路明燈」,但礙於手杖只能觸及離身較近的範圍,造成一定限制。職訓局專業教育學院(IVE)黃克競分校電機工程系3名學生,便在手杖上加上了探測感應技術,製成「超聲波盲公竹」,讓失明人士透過手杖震動的頻率得知與障礙物的距離,大大加強其功能。
越近障礙物 震動率越高
劉家俊、吳再恩及鍾子健3名IVE高級文憑三年級生在其畢業作品中,想出為盲人手杖加入探測感應功能,希望令失明人士更為方便。劉家俊表示,近年不時有失明人士遇上意外,若其手杖能有所預警必會更為安全。其製品在手杖末端加上超聲波探測器,當障礙物在數米以外便會開始震動,越近障礙物震動頻率便越高,助盲人更能掌握周圍環境。他又指,為防止出現鐵路墜軌事件,手杖亦設有另一個功能,當盲人進入月台後將之啟動,超聲波探測器便由「向前」探測改為「向下」探測,以震動告知失明人士已到達月台邊緣。
另外,IVE觀塘分校電子及資訊工程高級文憑三年級的陳鍵聰及趙汝健則設計出手部復康設備,於手套加上屈曲感應器,並設計電腦程式記錄及分析用家手指活動的數據,幫助復康。
上述作品均於今年度蔣震工業慈善基金學生創作比賽得獎。IVE各分校共推薦出20多個項目,競逐冠亞季等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