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當年中國遠征日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6-27]

積 德

 中日兩國近日就東海油氣田的開發問題終於達成協議,但有坊間評論指中國讓步太多。其實,當中春曉油田不屬中日共同開發範圍,仍屬中國主權,日方只是出資出技術等方式投資取利,這正如中華大地上的各種中外合資,也正如中國和國際上其他大石油財團在中國開採石油的合作方式同出一轍。況且,別忘記太平洋上風波不靜,中國能以如此方式換取合作,間接穩定周邊國家地區的關係,這已屬上佳的處理方法。

 無可否認,中日雙方存在太多的潛在矛盾,日本曾經侵華犯下滔天罪行,而釣魚島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都是鐵一般的事實,也是清朝、民國等時期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但原來把歷史再往前推,卻發現有段時期不是日本侵略中國,而是中國遠征日本。

 話說元世祖忽必烈於公元一二七四年首次攻日,其時南宋尚苟延殘喘,元軍以朝鮮為基地,遣蒙古兵及高麗兵二萬五千人,大小船隻八百,以逐島攻佔再進的戰術,登陸九州博多灣,與守土日軍血戰連場,勝負未分,但入夜後颱風來襲,元軍撤退時自亂,淹沒海中者過半數。

 第二次征日是一二八一年,其時南宋已滅,張世傑、陸秀夫等忠臣已殉國,元朝遂收編部分南宋降軍,加上早已隸屬元軍的漢兵水師,合組成十萬南軍,分乘三千五百艘戰船由浙東啟航;北路則以四萬蒙古及高麗兵,分乘九百艘船遁初征航線出發;南北兩軍浩浩蕩蕩出海,沿途勢如破竹攻佔小島,最後同於博多灣會合登陸作戰。豈料,日本鐮倉幕府早已築起長堤拒之,雙方血戰月餘勝負未分,及後又是颱風來襲,元軍蒙古將領畏懼先逃,秩序大亂,沉船無數,剩下很多漢兵、高麗兵,以及小部分蒙古兵在岸邊成為孤軍,慘遭日軍屠殺,至今博多灣今津及志賀島尚有所謂「元冠冢」。

 據《元史》記載,參與是次戰役的蒙古、高麗、漢人眾將領是「議事不相下,故皆棄軍歸」。都說忽必烈吞金滅宋,如何英武過人,但兩次征日就一塌糊塗,不能知人善用,導致將帥不和,毫無領導能力,可以想像當時元軍領導摻雜了蒙、朝、漢眾將,除了言語表達的障礙,還有北人擅騎、南人擅水,蒙將對海事戰術的不了解,加上對漢將的不信任,可憐大量水師就此沉冤日本海域。

 不過,忽必烈畢竟是個開國君主(繼承祖業再建立元朝),最後仍能作出一個很難下決心的抉擇。話說兩度征日失利,忽必烈馬上組織第三波,其時日夜趕造攻日船隻,所有囚徒投軍則可免罪,連沿海各省的海盜也被朝廷大量招安,又提拔大量諳海事者為軍官等。但到最後階段,忽必烈還是醒悟過來,不以己之短去碰敵之長,畢竟海戰是蒙古騎兵的弱項,若偏重漢兵水師又恐其乘勢坐大,是以放棄第三度攻日。

 難得君王如此一念,天下蒼生有幸苟存。忽必烈雖然發動過很多戰役,但此事若發生在今天,料也可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