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信 台灣政治評論員
民主選舉制度必然會出現平庸型的政治人物,台灣人民被民粹、無能的陳水扁搞得價值顛倒、法治脫序,送走了陳水扁,並不表示人民就可忍受馬英九的平庸與無能。李明博上任百日就被迫改組內閣、不斷道歉謝罪,馬英九如果繼續做他的「二線總統」,「李明博效應」殷鑒不遠!
馬英九就任「總統」一個月,民調支持度掉了15%至20%,只有50%上下,自由落體速度之快,令人體驗到「民意如潮水」、翻臉如翻書,一點都不留情面。最無情者莫過於台股,已經向下探測七五○○點,甚至不排除向下探到七○○○點。不是說好股市萬點起跳嗎?不是說可向上探到二萬點嗎?選前紅遍一時的口號「九萬兆」恐怕成泡沫了。
國際油價已經破了每桶一四○美元;美股大跌,全世界跟著一起摔跤,「無聲海嘯」世界性通脹排山倒海而來,景氣急速衰退,薪水已不敷使用;暑假期間腸病毒肆虐,已達二六七個重症病例。本來一片美景的馬英九上任行情頓時暗淡,「行政院」在輿論壓力之下,推出八大措施救股市,外資法人、保險業心存觀望,未必跟進。「行政院長」劉兆玄改口「馬上好」是「馬上漸漸好」,光從此語氣就可見信心漸失與無奈無助。
將所有責任都丟給馬英九、劉兆玄承擔,極盡「潑婦罵街」之能事,也沒有什麼道理;但是,口直心快的新聞局長史亞平說「沒有方法」,人民自然會問:那我們選你們執政是幹什麼的?將外在因素的原油飆漲、世界通脹考量在內,政府仍然要承擔一切責任。
經濟不景 民望插水
《遠見》雜誌做了一份值得參考的民調,在政治信心指數,馬英九就任一個月,上升了八個百分點,達54%,創近年的新高;但在經濟信心指數,卻下跌了四個百分點,達31%,創歷年的新低。何以政治、經濟信心指數有如此落差?人民對未來的政治展望尚有信心,但對經濟信心卻相對滑落,如同輪胎一有氣、一無氣,如何可以穩定上路?
劉兆玄「內閣」有兩種來源,一是國民黨公元兩千年交出政權前的政務官,二是學院或社運出身的「理論大師」,前者與現實政治已脫離八年,後者是光說不練或無實務經驗的理想主義者,要新「內閣」未磨合就表現亮麗,事實上是緣木求魚。馬英九本人對財經問題並無素養或訓練,眼看股市「跌跌不休」,本能的就想回去Long Stay,誤以為媒光燈焦點就是「十全大補湯」,正犯了杜魯門所說「當選就要停止競選」禁忌。
馬定位「不沾鍋」 缺乏政治承擔
學法律的馬英九上任後,自創「憲政分際」,「行政院長」在一線,「總統」在二線,凡事先由「院長」出面。劉兆玄在立法院、縣市長會議被K得滿頭包,馬英九事不關己,繼續去Long Stay,慢跑、關心小學是否裁撤,呼籲「社會給莊國榮一個機會」;劉兆玄在廚房忙得滿頭大汗,馬英九如英女王般只做一些儀式性行為,人民是把票投給馬英九而不是劉兆玄,馬英九如把自己定位為「不沾鍋總統」,無怪乎股民會大呼「把票還給我」。杜魯門總統說:「責任由我來承擔。」(The Buck stop here),人民投的是「總統」,不是「行政院長」。選舉出身的馬英九,在乎的是媒體的聲光效果,在乎的是選民意向,如果只在乎這些浮面的表相,就會陷入「金手銬效應」,把自己的角色自縛手腳。從油價調漲、南部雨災、綠卡風波、股市大跌,劉兆玄聲望重挫不小,信心也折損不少,但「二線總統」也必須「置身事內」概括承受一切後果。民進黨形容馬英九是「宅男總統」固然是冷笑話,但馬英九民調支持度一個月掉了15%到20%,數字不是在說話嗎?
美國名政論家大衛.葛根在《權力的見證》一書中,提出總統的七項任務:一、人格操守。二、目標明確。三、與人民坦誠溝通。四、卓越的執政力。五、善用百日新政。六、有堅強的團隊。七、能夠傳承希望與願景。用上述七項標準檢驗馬英九上任後一個月的表現,馬英九有目標明確、傳承願景、與人民坦誠溝通嗎?有堅強的團隊與執行力嗎?更不用說,有善用上任的第一個月嗎?「興利」做不到,有「除弊」嗎?(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