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開卷有益•《馮夢龍民歌集三種註解》指謬三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7-22]
放大圖片

榮耀祥

 早年馮夢龍《山歌》1935年上海傳經堂版本的《序》中,顧頡剛先生說道:「倘有人能把這部書裡的古字古語考訂出來,詳加註釋,那麼我們就更感興趣了。」顧先生是土著蘇州人,對吳方言有著母語熏陶的先天優勢,又是研究歌謠的鼻祖,尚且不敢貿然染指,可見其難度非同一般。所說的「古字古語」,實指明代蘇州地區通行的吳方言。顧頡剛此話一出,反響甚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有些單篇討論《山歌》等詞語的論文,若論整本註釋考訂的,則以《馮夢龍民歌集三種註解》為首創。《馮夢龍民歌集三種註解》劉瑞明註解,中華書局2005年8月出版。對馮氏編纂的《掛枝兒》《山歌》《夾竹桃》三種民歌集作了註解。作者在《後記》中說他寫作的一個目的是對「疑難詞語進行語言學研究,而不是寬泛的疏通句子的意思」,可見作者的期許甚大。作者劉瑞明非吳方言區人(甘肅隴東人),也從未聆聽過「吳儂軟語」,他走的是「從古籍鉤稽」「向吳語籍的師友」請教的治學之路,其勇氣令人欽佩。「迎難而上」,應該說取得了相當學術成果。如他闡發的「隱實示虛趣難詞」學說,填補了修辭研究的空白,又很好地在闡釋註解中發揮了若干積極作用,使人耳目一新;其中,對部分吳方言的註釋也稱到位。但是無庸諱言,書中出現了不少舛錯和謬誤。下面三則註解,沒有一個講吳方言的人會首肯。

 一、特亂特亂。書註為「象聲詞,轉動聲」(347頁倒2行)。

 非是。註者不了解吳方言中的一種特有的語言現象:切音。《光緒杭州府志》75卷:「杭州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聲者,如以秀為鯽溜,以團為特欒,以精為鯽令。」即以反切第一字的聲母與第二字的韻母拼音組合成另一個音及其音相對應的字。特亂(teluan)的反切為「團(tuan)」,

 與特欒的反切相同(普通話中聲調稍異)。特亂特亂,即團團,與「轉」相綴,成「團團轉」,意為轉圈子。如《西遊補2回》:「我聞得周天之說,天是團團轉的。莫非我們把西天走盡,如今又轉到東來?」這與原句「我搭倷(同你)六月裡風車特亂特亂心裡轉」之風車周而復始地轉圈子的動態完全吻合。掩飾住情愫藏於內心,就是心情激動如團團轉的風車也只是在「心裡轉」。如此而已,與「象聲詞,轉動聲」了不相涉。

 二、熯。書註為「燒」。(510頁第8行)

 不確。在吳方言中指在鍋裡用少量的油煎或不用油乾烤。如《警世通言5卷》:「取出四個餅子,廚房下熯得焦黃。」楊絳在《我們仨》中就記敘錢鍾書學會熯年糕的細節。這是加少量油煎。而書中「三蒸三熯」,顯然是用的「乾烤」義。

 三、累。書註為「積累」。(345頁7行)(512頁16行)(515頁7行)

 不確。它是玷污、弄髒的意思。《飛龍全傳》40回:「那園公跌得昏天黑地,扒將起來,手裡的魚肉多累了泥。」「累」的本字應為「灠」。《集韻.敢韻》魯敢切:「一曰染也」。音[lε]。沾染也。後兩處沒有註釋,註者當亦以為「積累」。究其實,也是「灠」。民間俗寫作「累」。

 如此這般的「註解」,不註還好,一註引人誤入歧途。其書觸目舛誤,錯訛百出,作者固無自知之明,然而責任編輯的責任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