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海內海外、內外何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8-22]
放大圖片

東方爾

奧運會前,當郎平率領美國女子排球隊踏上北京奧運征程的時候,有人曾對國人提出了一個疑問,八月十五日,當郎平與陳忠和在「奧運戰場」上短兵相見時,假如中國輸了,國人能否坦然面對並發自內心的為郎平喝彩。

 八月十五日,當中國女排最終以2比3的比分輸給了美國女排,當初的假如終成為現實時,很欣喜的,我們發現中國人不僅在比賽場上為陳忠和喝彩,也為郎平喝彩,即使是在中國女排輸球之後,大多數的中國人依然對郎平翹起了大拇指,郎平,好樣的!

 可是,我們只需把時光倒回到1991年的廣島亞運會,那一年,當何智麗(小山智麗)代表日本隊戰勝了當時的乒乓一姐鄧亞萍的時候,何智麗在國人的眼中,幾乎在瞬間就成了「漢奸」「賣國賊」的代表。

 當年的何智麗與今年郎平,同樣是「海外兵團」,如此天地之差的差別,能不讓人不勝唏噓嗎?

海外兵團 集體「回家」

 其實,就在郎平率領美國女排戰勝中國女排的幾個小時之前,在奧運會女子體操比賽場上,美國選手柳金、肖恩同樣以不俗的實力擊敗了中國選手,囊括了女子體操的金銀牌;而一手把她們調教出來的主教練,正是前中國體操隊隊員喬良。

 事實上,除了郎平、喬良,只要有心的觀眾稍加仔細的看一看,活躍在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們的身影,就不難發現,在今年參加北京奧運會時,代表外國隊參賽或擔任外國隊教練、領隊的中國人之多實在是堪稱歷屆奧運會之最。僅以乒乓球為例,依照國際乒聯公佈的參加北京奧運會的運動員名單,男女各77名參賽運動員中,中國「海外兵團」人數達39人。

 他們是中國人,有著同樣的黃皮膚、黑頭髮,郎平、喬良、欒菊杰、李犁、李佳薇、李矛、唐娜……這些名字無不如雷貫耳,無一不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但他們都是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爭金奪銀而來的。有據可查的被稱為海外兵團第一人的「兵團成員」是中國跳水隊第一任總教練梁伯熙。他1986年因家庭原因移民加拿大,3年後任加拿大國家跳水隊總教練。

 從那以後,中國教練的運動員,尤其是一些優勢項目的教練和運動員,便成了海外兵團重點吸納的主力軍。

從謾罵到理解

 儘管,從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興起之後,每一次奧運會的召開,人們就會重新強調一次體育要和政治分開,體育無國界,體育的終點不是金牌,更不是民族主義。可事實上,「奧運會」一直很難如人們所願的那樣,與民族的興盛無關,與政治無關。如此前提之下,不僅在中國,哪怕是在全世界,那些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碑為「外國」拚搏在體育賽場上,並為外國獲取了榮譽的教練員與運動員幾乎同時都遭受了同樣的尷尬,忠於體育?還是忠於國家?

 不說小山智麗代表日本戰勝鄧亞萍時遭到諸多中國球迷的唾罵,不說2004年8月22日,曾擔任過中國女壘隊長的任彥麗,改名「宇津木麗華」,以一記「強棒」終結了中國女壘的雅典獎牌夢。賽後,憤怒的中國球迷言辭激烈地稱她是「中國的敗類」。就說此次奧運會即將開賽之時,聶衛平對郎平的批評,「我就搞不懂,為什麼他們就不能為國效力,非得出國去執教其他球隊?自己人把自己人打贏了,很有意思嗎?」

 聶衛平的此言一出,當即在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不但老聶立馬就被某些網民被扣上了「狹隘民族主義」「為體育賽事賦予不必要的政治意義,實際上卻暴露了狹隘民族情緒」的帽子。而且在一家網站為此事件做的網絡調查中顯示:參與調查的5.5萬人中,近62%的人不認同聶衛平的觀點,認為體育無國界。

 炮轟郎平卻遭國人炮轟,不僅聶衛平想不到,恐怕郎平也想不到。

 想不到的進步才是讓人珍惜的進步。

 曾經一看到電視屏幕上「海外兵團」的黑頭髮、黃皮膚,就忍不住要出口大罵的朋友說:「儘管,今天的我還不太能接受他們,但我理解他們的選擇」。

 事實上,國人對於「海外兵團」的理解,早在2006年大家熱議「棋后諸宸代表卡塔爾參賽」的時候就開始了,那時的國人就曾前所未有的對諸宸表現出了一種成熟的克制和冷靜。

 國人不僅不再苟責運動員必須「從一而終」,而且還越來越體現出一種成熟的心態,坦然地真誠地為郎平執教的美國隊加油,為代表加拿大出戰的欒菊杰助威。

 不能不說,這是國人邁向現代公民的旅途上,所邁出的最結實的一步。

人才交流 體育發展之本

 體育是什麼,換言之,我們為什麼要大力發展體育運動?為什麼需要奧運會?表面上看來這些都是常識性的問題,因為,現代體育和舉辦奧運會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人類健康的發展,讓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借助運動的力量,獲得身體和精神全面、共同、平衡、健全的發展機會。

 由此可見,「海外兵團」這一稱謂的本身,就有些失之偏頗。

 試想,如果沒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體育人才交流,沒有體育運動員忠於體育的精神,沒有優秀教練員的相互學習,會有我們這個世界今日之體育乃至於奧運會的繁榮嗎?

 比如說:在此次奧運會上,以手中長劍刺破24年中國擊劍金牌魔咒的仲滿,就師從於被譽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佩劍教練」的法國籍主帥鮑埃爾;比如說,張娟娟為中國射箭隊在家門口射出首枚金牌的背後,韓國教練楊昌勳功不可沒;張琳為了更快成長,專門到澳大利亞師從名帥丹尼斯;美籍皮划艇名教頭伊格爾,在雅典奧運會上所帶的孟關良和楊文軍聯手拿到一枚金牌;日本「花樣游泳教母」的井村雅代曾率日本隊奪得8枚奧運獎牌,去年為推動亞洲花樣游泳的整體水平,她來到中國。

 不分海內海外,善待所有參賽的運動員,像尊重奧林匹克運動精神那樣尊重體育人才的選擇,奧運會的宗旨從來就是「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公平競爭和相互了解基礎上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

 如今「體育無國界」早已為地球人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這種互融、互通、互助的精神也必將在各種體育比賽中得到更加淋漓盡致的展示!

 比賽只是促進競技體育發展的一種方式,比賽並通過比賽拿金牌的確意義非凡,也有其自身無法取代的價值,可是動不動就將其拔高到捍衛國家榮譽、危害國家安危事關國家尊嚴和國家安全,是不是有些太過於「作繭自縛」了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四海之內皆友人」的光榮傳統,如果在這21世紀,在「全球化」的趨勢日趨顯彰的時候,我們還一味死抱著「海內海外、內外有別」的觀念不放,或動不動就將「海外兵團」視為冠敵,我們必將因此而違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奧運理念,違背奧林匹克友誼、團結、公平競爭的運動精神。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