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中秋玩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17]

彥 火

 一年一度中秋節又到來了,近二十年來,都是以平常心度過。今年小女兒與女婿攜同小孫女從美國結伴返港度節,彷彿氣氛倏地濃厚了許多。因為中秋意喻「團圓」,所以也有「團圓節」、「女兒節」之稱。女兒十八歲負笈美國,在那兒唸書、工作、定居,難得的是對中秋節仍然念念不忘,不僅是中秋吃月餅那麼簡單,還懷念童年在維園點蠟燭、賞月的時光。女婿是土生華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無從說起。我花了不少時間向他縷介中國中秋節的始源和習俗,讓他有一個梗概的了解。

 今天年青人,對中秋節也許最上心是吃月餅和賞月,賞月是藉口而已,玩樂才是主題。

 中秋節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是屬於大節,其實更正確地說,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時在夏曆八月十五日,因這一天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這一夜,月亮又圓又亮,民間以合家團聚賞月為主要內容,寓圓滿之意。

 中國歷朝之中,周代最隆重,每逢中秋夜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周禮.春官.籥章》:「中春,盡擊土鼓,龠欠豳詩,以逆(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延至唐代,中秋賞月、玩月蔚為風氣。玩月頗盛行。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玩月,古也……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易,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從賞月到玩月,在在說明唐人的浪漫和詩意。

 唐詩中詠月詩不少。唐朝詩人蘇味道的佳句:「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抒寫的正是農曆十五夜滿月的況味。

 中秋節最令人遐思的,則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對於遠適海外的異鄉人,這一情懷令人為之低徊。

 至於中秋節的正名,應始於北宋年代。當時由朝廷欽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南宋的中秋節非常風行,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詩:「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飴)。」

 南宋時中秋活動已深入民間。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明清以來,中秋賞月仍被視為重要節慶。明田汝成《西河遊覽志餘.熙朝樂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讌,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清代各地還形成拜月、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活動。今天,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以及舞龍燈、點塔燈等活動。

 我告訴小女兒,中秋的月亮,特別澄澈,圓圓的月亮豐滿透明,浮泛在天際,銀輝瀉滿庭院,是團圓和美好的象徵,所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這個意思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