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岩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櫻桃是七月,在漁人碼頭,海邊。海水是碧藍的,小小的碼頭,很大的海,看不到邊,微風吹過,天上有白色海鷗,異國風情,赫爾辛基。四歐元一磅,不用秤,一個罐子,裝滿了就是一磅,倒給你,付錢,成交。櫻桃大小有如棗,光澤如玉,好像從果實裡面透出來的,顏色像雞血石,而且深淺不一,不由地想,原來櫻桃紅也不是一樣的顏色啊,不同的櫻桃,不一樣的紅,嚐了一個,多汁,清香,微甜而酸。終於沒有抵住誘惑,買了一磅,回到旅館,洗好,用高腳酒杯分好,透明的杯子裡,紅色的櫻桃,顯得格外晶瑩,給同伴們品嚐,餘下的自己享用。那是北歐,那個季節日落很晚,晚上九點鐘,看起來還像下午三點鐘,估計直到午夜一點黑暗才來臨,而日出在凌晨二、三點又到來了。一天傍晚,一個同伴拿出瓶香檳,說不帶回去了,我們就在這裡喝了吧。想起旅館的小冰箱裡還有櫻桃,香檳裡泡上冰過的紅櫻桃,酒裡的氣泡圍住果實,給它平添了幾分俏皮,覺得就像生活,心情,也是很美麗的。看著窗外平靜的、空闊的景色,看著靠近北極的光線,記得了這樣的季節,這樣的櫻桃。
古人對櫻桃也有很喜愛的,後梁.宣帝就寫了《櫻桃賦》:「懿夫櫻桃之為樹,先百果而含榮,既離離而春就,乍苒苒而東迎」;唐太宗也有首《櫻桃春為韻詩》:「華林滿芳景,洛陽編陽春,未顏合運日,翠色影長津」;連大詩人白居易都為它賦《吳櫻桃》:「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濃氣味殊。洽恰舉頭千萬顆,婆娑拂面兩三株。鳥偷飛處銜將火,人爭摘時踏破珠。可惜風吹兼雨打,明朝後日即應無」。
不過我最喜歡的卻是辛棄疾的《菩薩蠻.席上分賦得櫻桃》:「香浮乳酪玻璃流,年年醉裡嘗新慣。何物比春風?歌唇一點紅。江湖清夢斷,翠籠明光殿。萬顆寫輕勻,低頭愧野人。」
原來每年的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正是四川阿壩州的特色水果甜櫻桃應季上市的時節,地震重災區汶川、理縣、茂縣更是甜櫻桃的主產地,每年可為當地民眾帶來上千萬的收入。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道路塌陷、交通受阻、甚至連櫻桃採摘都需要冒著生命危險。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年供不應求的甜櫻桃面臨因無法採摘及運輸而造成的更大損失。在內地的一德國家電公司聞訊後立即發起「愛心紅櫻桃行動」,自籌善款向災區果農購買櫻桃,通過在各地賣場舉行與消費者的互動活動,支援災區。一場災難,幾多傷痛,其中又有很多感人至深的真情,看到紅櫻桃,透過它的美麗,更感到心的善良和大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