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鑑林 立法會議員
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消息轟動全球,影響深遠。不少購買了與雷曼有關的迷你債券和相關金融產品仍懵然不知的港人,得悉可能因此無法取回本金後晴天霹靂,如夢初醒。
推銷手法嚴重誤導
「迷你債券」在傳媒廣泛報道後,社會開始留意這是風險不低的金融產品。自雷曼申領破產後,民建聯總部、我的辦事處,每天都接到不少苦主電話,控訴銀行欺騙他們,推銷手法嚴重誤導,最嚴重的一宗損失達一千萬元。綜合事件的共通點,就是苦主都異口同聲,批評銀行當初推銷的所謂低風險和保本保證,與今日的情況完全兩樣,他們最不甘的是,銀行只強調產品如何安全可靠,卻從未向他們提過「雷曼」二字,偏偏「雷曼」卻是今次事件的關鍵。
從我們的第一手前線經驗中分析,我們認為政府必須嚴肅正視今次事件,原因至少有四:
一、我們估計今次涉及雷曼迷你債券的投資者達四萬人,當中許多都是退休人士,事件已破壞了香港良好的自由經濟規律,令這些原可自行照顧自己的長者,因損失辛苦掙來的畢生儲蓄變成綜援戶,增加巨額公帑負擔;
二、事件涉及許多家庭的根本經濟和精神支柱,例如有關儲蓄用於子女學費、家庭基本開支和供樓款項等,若政府任由這些社會的微觀裂痕惡化又不修補,這可能引申更多社會問題,如增加精神病症患者、引發家庭糾紛、引起強烈的反社會反富商反政府的仇恨感等等;
引發極大民憤 政府必須正視
三、個別團體和組織,如學校和公司等,因滾存數以千萬元的基金,希望投資為基金增值,增加營運經費,然而這些團體組織卻因誤信風險低而投資了與雷曼有關的債券,這些學校和公司即陷入財困。故此,事件已超出金融投資業內的問題,波及教育界和其他社會層面;
四、從今年年中爆發的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事件到雷曼迷你債券事件,突顯出香港存在不少因銷售手法誤導而出現投資期望錯配的不良產品,這些潛伏的金融產品猶如金融炸彈,若再引爆將危及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
目前,雷曼事件已引發很大民憤,由於事件未明,又無人明確告知他們目前的情況,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方面,以他們個人能力,他們無法向遠在美國的雷曼親身追討本金;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金錢和學識,與本地銀行周旋,追討損失,苦主感到軟弱無力,形成一股悲觀的社會情緒。現時政府的取態在事件中過於被動保守,未能在公民訴求和政府權力中找到平衡。我們認為今天政府不嚴肅表態介入事件,不積極替這批投資者討回公道,不釐清追討渠道和金融產品銷售問題,今後會承受更長遠和沉重的社會代價。(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