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金融海嘯將加速東亞貨幣合作進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09]

劉 濤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室

 隨著金融風暴愈颳愈猛烈,除美國外,歐洲也淪為重災區,多國紛紛亮起紅色警報;連一向置身事外的亞洲,近日也對這股寒流感同身受。據報道,中日韓三國將於10月13日在華盛頓舉行副部長級會議,就如何共同抵禦金融危機進行協商,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商討成立800億美元「亞洲共同基金」事宜。如果成真,無疑有助於東亞國家建立第一道外圍集體防線。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表明IMF無法勝任全球最後貸款人這一職責,同時也充分暴露出東亞國家金融脆弱性及缺乏區域協調的弊端。危機結束後,各國普遍希望加強貨幣合作以維護地區金融穩定。於是,在危機結束後短短三年內,東亞建立了多個金融合作機制,包括亞歐會議財長機制、東盟財長機制、東盟中央銀行論壇、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機制等。迄今為止,東亞金融合作也的確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清邁倡議及其多邊化版本東亞外匯儲備庫、亞洲債券基金、亞洲貨幣單位等。

 但近年來,東亞貨幣金融合作陷入了發展困境。首先,現有的8個金融合作機制在功能上多有重疊,不僅浪費了區內資源,同時也導致相關國家在發展方向上出現分歧;其次,東盟十國目前僅僅滿足於追求較低層次的一體化,而中日韓三國則在主導權問題上爭論不休,一些關鍵的問題難以取得突破;最後,在清邁倡議取得階段性進展之後,東亞外匯儲備庫的落實始終議而不決;而亞洲債券基金規模也無法進一步擴大,前兩期債券規模總計不過30億美元,遠不足以應付危機處理的需要。而此次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無疑就提供了一個絕佳契機。

加強貨幣合作 維護金融穩定

 所謂亞洲共同基金,如果單從內容本身看,無非是將東亞外匯儲備庫以新瓶裝舊酒而已。2008年5月的10+3財長馬德里會議進一步將這個儲備庫的規模明確為800億美元,其中,中日韓分擔80%,餘下20%由東盟國家負擔;而從目前韓國方面透露的消息來看,未來「亞洲共同基金」的800億美元可能基本由中日韓分擔。

 中國和日本擁有1.8萬億和996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分別位居世界前兩位,理論上,兩國靠自身龐大的外匯儲備應對危機綽綽有餘。至於韓國,其實境況也比1997年時好很多,雖然從今年3月到8月底為維護韓元匯率穩定,消耗了260億美元,但仍握有239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六位。怎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此番韓國積極推動這一機制的建設,顯然與其在1997年的慘痛經歷有關,目前韓元大幅貶值,加重了韓國政府的憂患意識,即便東盟不願意認領20%的份額,韓國也不願意坐等,迫切希望與中日一道先將防線構建起來。而中日當然也不願意看到危機蔓延到自家門前。形勢逼人,以筆者猜想,中日韓三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很有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不過,亞洲共同基金只是東亞貨幣金融合作的第一步,其所能發揮的實際作用也極為有限。東亞國家如果打算從根本上增強抗金融風險的能力,今後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東亞國家合作 增強抵禦能力

 首先,進一步充實亞洲共同基金這一框架。一方面要繼續擴大其規模,與美國8500億美元的救助計劃和歐盟3000億歐元的救市基金相比,目前亞洲的基金規模顯然太小;另一方面,不斷為其注入更多內容,包括對成員國的借款擔保、加強相互監督、開展政府對話、交流治理經驗,直至未來推出共同貨幣,可將其作為亞洲貨幣金融合作的常規性平台。

 其次,大力發展亞洲債券市場。儘管東亞地區的儲蓄率在全球最高,但由於缺乏一個有效率的債券市場,銀行儲蓄多半流向了如房地產等流動性不高的行業;同時,由於債券市場的缺位,東亞國家的官方儲備不得不投資於收益率甚低的美元資產,而這些資金又以短期投資組合的形式流回亞洲,並隨時可以撤走,為金融動盪埋下隱患。

 其次,加快本地區FTA建設。東亞國家被迫捲入美歐金融風暴,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通過外向型經濟與美歐市場綁縛在一起。如果東亞各國能抓住機會擴展區域內相互貿易和投資,其對外依賴性將大大降低,即便美歐實體經濟出現衰退,東亞依然可以保持適度繁榮。

 最後,推動東亞各國在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方面的合作。在東亞,不少國家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比重仍然偏高,銀行虧損還在繼續,企業的債務負擔依舊沉重,國內金融監管和跨國金融監管都面臨嚴峻挑戰;同時,投融資機制仍是東亞國家金融動盪的潛在隱患。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任何政策措施都只能治標而無法治本。(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