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有價 建內涵之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7]
放大圖片

 ■倫敦Southbank Centre總裁米高.連治

 城市若沒有文化內涵、文化熱誠和藝術觸覺、沒擁有基本文化知識的公民,當藝術創作沒有受眾,藝術家的創作便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藝術便不能融入公民生活,藝術活動也因而萎縮。換言之,即使有西九這世界級場地,香港文化生活及藝術創作也無法蓬勃發展。若真的要成為世界都會文化中心,必須從基礎做起,要建構的不是文化地標,而是文化內涵。

 在論壇中「打頭陣」發言的米高.連治(Michael Lynch)是前悉尼歌劇院總裁, 2002年獲委任為英國Southbank Centre總裁,其後亦成為Clore領袖計劃董事,他以個人經驗說明文化力量。「倫敦南岸原是個落後社區,我在6年前加入Southbank Centre,以藝術注入社區帶來更新。中心現已成為倫敦南岸文化藝術中心,合作的文化組織共有21間,每年平均有200萬人前往參與各類藝術節目。」

 「就算在比較保守的英國,『文化活動屬於精英人士』這定義亦已不合時宜,因全人類也可進行文化活動,領袖有責任提高所有人的文化水平。人類受全球化影響,生活已不再局限本土地區,透過多媒體互動,很容易與各地文化人士溝通交流,藝術家之間的聯繫變得更緊密,亦可與不同界別人士建立關係,作品便可變得更多元化。

 從前,英國有許多關於文藝活動普及化的辯論,大家都覺得應該向普羅大眾開放更多文化場所,甚至建議把部分文藝活動免費入場。「如果活動不收費,那麼經費從何而來?應該由那個機構負責?誰去承擔損失風險?」文藝活動普及化過程中,必然面對許多爭權奪利的角力。

 近年,英國人慢慢領略到文藝活動普及的好處,於97至05年間,英國的創意行業為國家帶來3%經濟增長,政府亦公開承認文藝活動的經濟價值,並鼓勵年青人多在學校參與文化活動。

 「文化不但為英國人增添生氣,更協助發展經濟、打擊貧窮,早前政府便在倫敦開展1.2億英鎊的文化計劃,發展區內文化旅遊活動。文化能為國民帶來國家意識,加強市民與成長地區的感情,在教育和經濟發展上均獲得極大效果。文化領袖應把目光放遠,就如香港未來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就應接納不同界別意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