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研究推算,本港約有17,000位青少年患抑鬱症。
通識路路通 「青年離家出走個案有上升趨勢、青少年援交有年輕化的跡象、昨日下午發生青少年集體打鬥事件導致一人死亡……」自本年初開始,除了金融的新聞之外,經常佔據報章一角的是與青少年有關的負面新聞。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出生率不斷降低,青少年肩負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責任,但近年接二連三發生青少年的負面新聞,令人反思青少年成長的發展因素。 ■本報特約記者 李浩彰
萬七青少年抑鬱
在討論問題之先,必須了解香港青少年的心理狀況。早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性研究指出,全球各地青少年約有2至5%患上抑鬱症。本港現時約有83萬10歲至19歲的青少年,依此推算,本港最少有17,000名青少年患上抑鬱症。香港心理衛生會和浸會大學,在今年1至4月以問卷形式訪問約1,900人,分成小學、中學、大學和社區成人4個群組。調查發現,約23%受訪者,有輕度至中度抑鬱狀況,嚴重抑鬱的則有不足1%;焦慮狀況方面,輕至中度的有約4成,嚴重者則有2.1%。而且,中學和大學生的普遍精神健康,比小學生和成人差,中學生的焦慮和抑鬱水平,則是各組中最高。
離家出走趨勢嚴重化
除抑鬱之外,本港青少年出走的情況亦有嚴重化的趨勢。本港去年有7,130人失蹤,今年首8個月已達4,926人,粗略估計平均每3小時有1名青少年失蹤,當中近4成失蹤者是16歲以下青少年。西九龍區未滿18歲的失蹤者,由05年的380人增至07年的468人,增幅約23%。究其原因,約75%失蹤青年因「一時貪玩」而沉淪網吧、流連街頭;兩成人因與家人關係欠佳不願返家;餘下5%因迷路、患過度活躍症或純粹誤會。失蹤次數最多達10次,時間最長的達兩至三個月。
認為自己快樂的達八成
香港青少年不快樂?上述的例子似乎實在的指出了這個事實,不過有趣的是,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早前進行了「青少年快樂分數」調查,邀請609名12至21歲青少年以1至6分評價自己是否快樂,4分以上屬於快樂。結果,認為自己快樂的佔80.8%,平均分數為4.3 分;同時亦有74.5%受訪者認為香港青少年快樂。兩個內容相反的調查,其實證明了青年對於自我的感覺其實模糊不清,隨不同的情況或時間可以作出很大的變化。以下將列舉不同的因素作進一步的分析。
疾病意外影響自我形象建立
人身體中的因子,大部分是相同的,但亦有為數不少的獨有的因子,令我們有自己獨特的長相及特徵,例如:高矮肥瘦,同時亦導致有些人脾氣較暴躁,有些則較害羞。在成長過程中,任何的疾病或意外都會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影響。故長期處於營養不良或受壓迫的環境,年輕人無論有多大的天份,也不能發揮。而能力較弱,但有適當的環境培養,這個年輕人肯定會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他亦能從滿足感及他人的認同之中,建立自我形象。
家庭虐待使成長路上留陰影
家庭是青少年接觸最多的團體,也是社會教化的一個重要單位,父母背景及家庭狀況對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影響。不少感到抑鬱的學童,大都在較為貧乏、競爭力較弱的環境下成長,而部分的父母亦未能履行管教的功能,更甚的是對孩子作出身體或心理上虐待,使青少年在成長路上留下陰影。
港教育制度易致挫敗感
香港教育制度重視個人的學業成績,在這種競爭的學習環境之下,學生面對的壓力極大,一旦他們成為被淘汰的一群,在學術上會有很大的挫敗感,從而懷疑自我價值,對建立自我身份的青少年具深遠卻負面的影響,負面自我形象一旦形成,做事就畏首畏尾,部分則由自卑轉化為自大,目空一切,影響人際關係。
社會文化及朋輩影響行為模式
不同的媒體對青少年的成長起關鍵性作用。近年電視及一些媒體皆以反叛作為獨立的象徵,更大力塑造反叛者的崇高形象,在耳濡目染之下,青少年很快就習染了他們的行為模式。近年學校欺凌事件及青少年暴力罪行與此不無關係。加上青少年易受朋輩影響,一旦有朋友以不當的方式如自殘表達負面情緒時,風氣便很容易傳播開去,亦進一步形成青少年對現狀不滿的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