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遺忘在角落的《天工開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18]
放大圖片

《天工開物》中的圖解 (網絡圖片)

段 穎

 忙裡偷閑,跑到旺角逛書店,旺角是購物天堂,當街的店舖大多經營首飾、時裝、珠寶,書店沒有太多利潤,多被「擠到」了二樓三樓,而且店面狹窄,街面上則只剩下一個招牌。推開店門,還好,不算冷清,畢竟還是有讀書的人。

 書店不大,容得我一排排細細看過,竟然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找到了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書已略為陳舊,落滿塵埃,顯然已是很久沒人翻過。沒想到,數百年後,歷盡風雨波折的一部奇書,最終仍是漸漸被人淡忘。

 《天工開物》為明代宋應星所著,成書於崇禎七年至十年(1634-1637)間,書中記載了明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工業及生產技術,全書三篇十八卷,附有插圖一百二十一幅,描繪了穀物、紡織、染色、製鹽、製糖、榨油、陶瓷、冶鑄、錘鍛、造紙、五金、兵器、礦物顏料、酒麥曲、珠玉等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工序及工具名稱、形狀,堪稱「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但是,此書卻亡佚三百多年,民國初年丁文江(中國地質學之父)在雲南考察銅礦時,發現《雲南通志·礦政篇》引用了《天工開物》中的冶煉之法,因此四處訪求,最終才從日本引回了兩個不同的明刻本,再與《古今圖書集成》內所存《天工開物》的局部參校,重新刊行,此書才又重回中國。

 一部科技巨著,命運為何如此多舛?就書與作者而言,問題不在《天工開物》,而在宋應星的佚著《野議》,該書於近年在江西省發現。《野議》為針砭時政之作,主要是批判明末的政治腐敗,並主張改革,但卒於順治年間的宋應星,卻屢將滿清視作明之外患,並以「虜」稱之。這對剛剛入主中原,大興文字獄的滿清而言,如何了得?於是,《天工開物》被修訂「出」了《四庫全書》,而宋應星,也和《天工開物》一起,在中土消失,為世人淡忘。

 時勢弄人,此話不假,而放眼觀之,問題又絕非如此簡單,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除了高高在上的皇權之外,真正掌握社會權威的,是士大夫和紳士階層,這些孔門弟子,強調的是倫理道德,講究的是仁義禮信,彰顯的,自然也是諸如此類的規範與價值,對他們而言,自然知識、生產技術不具備社會價值,因而不是那麼重要。難怪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抱怨,「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乏洛下之資」,感嘆,「丐大葉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去毫不相關也」。 我想,這既是宋應星的困厄,也是中國古代科技的困厄。

 如今再看《天工開物》,大致只能將其歸為中國科技史上的經典之作,但我更願意去讀出其中的人文蘊涵。宋應星對生產知識、技術觀察之深入細緻,行文之平易樸實,書中體現出的草根特質以及對民間疾苦的關懷,遠非那些不事稼穡的士大夫所能企及。而其開篇「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哉」中所強調的「類群」思想以及人類需與自然相協調,人力需與自然力相配合的觀念,就當下而言,仍然頗具時代意義。

 臨走時,特意捎上它,為的是不再讓它被人遺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