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大榕樹》觀後
羅 菁
兒童教育,該先啟發他們對知識的好奇心,想像力,還是與人相處的倫理教育?前者是個體發展,後者是社群共融。簡言之,是中西教育不同的取向。兒童劇《抱抱大榕樹》,想兼容兩者,野心頗大。
《抱》其實沒甚麼故事。爸爸帶兒子彬仔往山中樹林,認識大自然。小鳥、甲蟲、野豬、猴子一一亮相。兩人分頭比賽,找不同的榕樹。彬仔在夢中回到爸爸的童年,和爸爸以及姑婆一起在屯門順風圍榕樹腳下,吃她煮的粉果和喝榕樹根涼茶。美國的祖父來信,說要接爸爸去美國讀書。爸爸不願意離開年邁的姑婆,彬仔也出計阻止。可惜爸爸還是出國了,姑婆也真的孤獨逝世,榕樹林更因大火被毀。一覺醒來,爸爸接彬仔回家。
全劇最吸引人的是執頭偶。戲偶頭上有主要把手,手上也有小把手,戲偶師手執把手,舞動戲偶,因而得名。執頭偶由一至二人操控,簡單生動。戲偶操控比起扯線的木偶輕而靈活,和真人合演也較方便。
操彬仔的戲偶師陳映靜,她的聲音可愛,充滿童趣,是全劇的賣點,彬仔說話時,最能吸引小孩的注意力。不管有沒有笑位,她一說話大家都咭咭笑個不停。原來她是台灣人,那有點走音的口音,就更切合小孩的童語風格了。其他動物的形態著實可愛,像甲蟲的觸鬚輕顫,孩子都注意到,小鳥全場飛舞時,小觀眾都伸手去捉。狗狗出來撒尿,小朋友更笑得七歪八倒。
其次,邵偉敏把布景變作一本書的概念,也很吸引小朋友。每次要翻書,即換布景時,小觀眾的眼珠子都動也不動,嘩聲四起,彷彿在看魔術表演。到森林大火後,滿目瘡痍,孩子的情緒也跟著低落。
兒童觀劇投入 代入感強
孩子真是最佳的觀眾,他們敏銳、多情,觀察力、想像力、代入感都比成人觀眾強,反應快、直接,沒有矯飾。像開幕幾場:樹會說話、原始森林、四季的變化、動物嘉年華,他們都十分投入,隨著彬仔的視角,認識大自然的奧秘與多姿。這是好奇與想像力的啟發,所有小朋友的起點都比較近似,符合了奇想偶戲劇團的名稱意義。到舞獅與婚嫁場面,以至回憶的片斷,故事就轉折入了中國傳統的承傳,我那3歲的小姨甥女開始轉臉不看,跟不上。當獅子舞到觀眾席時,部分5歲以下的小朋友,更被其兇惡的形態嚇得躲起來。
故事的轉折也是突兀的。由森林想起圍村的姑婆,姑婆的傳統觀念,如吃粉果,喝涼茶,已不是所有人的共同回憶。她認為移民到金山,學英文,出人頭地,都隱含著次一等的殖民意識,更叫人惴惴不安。回憶的片斷中,我們除了知道爸爸的家人移民在外,便看不到為甚麼爸爸和姑婆特別要好。而且把老人丟在圍村一人等老等死,也叫小朋友消化不了。當彬仔問姑婆去了哪裡時,小觀眾一起叫:「死了!」顯示他們沒明白其中的哀傷。編劇葉偉彬也沒有解釋死亡是甚麼,抬棺材的意象,森林的死亡意象,也不能把死亡統整成有機的故事,向小朋友交代清楚。而且,要在個多小時內,向小朋友傳遞環保、本土意識、死亡等等主題,太多了,故事也單薄得承載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