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予 簡介:喜尋香港早期文學,《尋》編輯。
笑
書店充滿了客人與老闆的笑聲,談及近來一套三國電影中的歷史情節如何亂來。老闆常笑說,賣舊書不如賣魚蛋,因魚蛋可以充飢,書本就不能果腹。但老闆笑說了四年,書店仍繼續運作下去,在旺角的七樓,可謂神奇。香港的舊書業得以維持,很多時是靠著網絡的幫助,內地便有一個著名舊書網站叫孔夫子,香港僅有的舊書店都加入為會員,他們便將一些港版、珍本賣給內地的藏書人,市場便擴大至整個中國,甚至世界。門市變成為信譽存在,或者變成老闆與愛書人交談的地方,人流根本不足以養活書店。賣舊書不如賣魚蛋!老闆繼續嬉笑怒罵地生存著,就是香港僅有的舊書業。
忘
柴灣的工業大廈,二十三樓有一間老字號舊書店,中環開店的歷史恐怕被人忘掉。這裡是很多學者和藏書者的老地方,內地有陳子善,香港有小思和許定銘等。老闆是位細心的經營者,是老一輩的世故,他不會錯失任何一個賣書機會,當貴寶號缺貨時,就會叫人留下姓名和電話,待有書時他就會誠意叫你到柴灣拿書。我在這書店找回很多被忘掉的名字,例如阮朗《十年一覺香港夢》,但要找回更加多被忘掉的名字,我需要去到九龍灣一處偏僻的窄巷,卻不是一間舊書店,而是買賣爛銅爛鐵廢紙的環保公司。這間是兩位年輕的科大碩士畢業生開的,其中一位曾接受記者訪問。其實買舊書要去到環保公司,對香港社會來說是很諷刺的事,書已去到破碎,當作廢紙前的階段,舊書書店的公共空間被不斷壓縮,幸好兩位年輕的文化人提供兩個書櫃的空間,讓書本喘息,等待文化的拾荒者,追憶被遺忘好書,和一個個經典的作家名字。我找到77年再版的《新雨集》,只因認得香港上海書局和葉靈鳳,可謂香港文學的經典,有著黃色光鮮的封面。這本不算珍本,卻值得收藏,於是用五元購去,幸好沒有成為碎紙。
書
新亞的書店,有一段經歷,令我想到書的哲學命題。我買下一本書,那本書署了一位年輕學者的名字。經網上的搜尋後,卻發現書的原主人經已逝世。他的書本生命居然在我手中熱熱地存在著。愛書者的逝去,卻可在舊書店中再生,這命題令我感到沉重。雖然我知道要樂觀些去思想書與人之間的意義。這時書店又充滿了客人與老闆的笑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