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新 首都經貿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GDP增速放緩,世界經濟形勢下行,雖然在短期內的確會帶來稅收下降、就業壓力增大等問題和麻煩,但只要各級政府能辯證看待「危」中之「機」,變經濟增長的所謂「危機」為加快政府職能轉換和全面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契機」,必將能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發端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業已發展成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受其影響,美國實體經濟也已陷入明顯的衰退。儘管我國金融行業所受影響有限,但由於此時恰逢我國經濟結構處於調整、轉變時期,加之美歐等國因金融危機導致需求下降、訂單銳減,沿海部分依賴海外市場的出口型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我國經濟在進入9月份以來增速有所放緩。
經濟危機「危」中有「機」
內部經濟增速放緩和外部金融危機衝擊,無論是對中國民眾還是對於各級政府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和沉重的壓力,更令不少專家學者和社會輿論憂心忡忡。擔憂和不安促使學術界、新聞界深入思考問題之源,挑戰和壓力更讓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苦尋應對良策。對於不少民眾來說,經濟形勢轉變讓企業經營變難了,就業壓力變大了,收入增速變慢了,的確需要做出及時有效地應對。
然而,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人們在熱議金融危機的「危」時,往往忽視了「危機」中的「機」;在擔憂經濟增速放緩導致部分領域的前進「變慢」時,卻時常忘記了這種「放緩」也會讓其他領域的變革「更快」。對於正處於關鍵時期的我國行政體制改革來說,經濟形勢的轉變帶來的機遇就遠遠大於挑戰。
行政改革正當其時
首先,我國經濟由此前的超高速增長轉入平穩較快增長,正是促使不少地區盡快實現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的強大動力。長期以來,我國不少地區出口拉動型的經濟高增長,的確為當地帶來了諸多積極的影響和變化,如稅收、外匯、就業等隨著紛至沓來的出口訂單激增等。然而,這也在客觀上導致部分地方政府對於GDP、財稅收入、出口創匯等經濟指標的盲目崇拜,形成了對特殊時期經濟高增長的心理依賴,更強化了對政府深度介入甚至直接參與經濟建設的思維定勢。
經濟增速放緩,可以讓相關地區的地方政府在苦尋良策的同時,冷靜深入地思考政府自身的全面轉型,力求及早成為真正的公共服務型政府。
其次,經濟增速放緩和金融危機挑戰,也是推動各級政府加速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難得契機。一直以來,GDP高速增長往往掩蓋了地方政府職能越位、缺位甚至扭曲的內在毛病,如在過度干預甚至直接參與微觀經濟活動方面的越位弊端,在建立健全城鄉社會保障、改善優化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問題和欠賬等。
GDP增速放緩,將迫使相關地區的政府深入反思自身職能轉換方面的滯後與不足,切實樹立起科學發展理念,最終形成通過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絡來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通過卓有成效地市場監管、廉價高效的公共服務、適時適度的社會管理來吸引客商和人才,從而在職能轉變、角色復位的基礎上,構建本地區在公共管理和服務上的核心競爭力,為今後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為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創造誘人的環境和氛圍。
亟待優化經濟監管
此外,經濟形勢轉變還是各級政府調整優化其經濟管理職能的新契機。針對今後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形勢,各級政府更應積極主動地轉變職能,由經濟發展的具體參與者,逐步轉變為政策制定者和協調者。各級政府還應全面借鑒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及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既不能對市場完全採取自由放任政策,放棄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責,也不能動輒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直接干預,而應把工作重點放到規範市場競爭和依靠市場機制上。
GDP增速放緩,世界經濟形勢下行,雖然在短期內的確會帶來稅收下降、就業壓力增大等問題和麻煩,但只要各級政府能辯證看待「危」中之「機」,變經濟增長的所謂「危機」為加快政府職能轉換和全面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契機」,必將能克服困難、渡過難關,不僅讓本地經濟重回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更能使當地經濟、社會步入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新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