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信 台灣政治評論員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採取獄中激烈的絕食抗爭是一種有效手段。民進黨曾經執政又下野,再採取絕食抗爭,事實上是「邊際效用遞減」,並不易博得社會的同情心,但一切把「情」擺在「理、法」之前的台灣社會,絕食抗爭也產生了效用。
「民粹壓倒法治」的例子
雲林縣長蘇治芬因貪瀆被檢方收押,她採取「老黨外」的抗爭手法,由於檢察官未傳喚即收押,法律程序有瑕疵,民進黨黨中央介入相挺,最後是蘇治芬被求刑十五年,但法院也予無保釋放,這是典型「民粹壓倒法治」的例子。也被收押的嘉義縣長陳明文有樣學樣,加入絕食行列,支持者在法院外聚眾抗議,最後是陳明文解除禁見同意停止絕食。蘇陳兩案無不顯示,在司法獨立的企求聲中,檢調、司法系統仍缺乏專業自信與堅持,外界的干擾足以影響法律程序的正常運作。
更具觀瞻與指標意義的陳水扁,其動向更足以牽動司法程序的進行。從被收押當日起,陳水扁即採取「禁食」(但不聲稱「絕食」,從此字義即表明他無「絕食到死」決心,而是採取宗教用語「禁食」),從台北看守所送到醫院再送回北所,陳水扁的「禁食策略」有三:一、博取同情,希望獄外群眾持續聲援;二、爭取保外就醫,援蘇治芬之例,趕快離開監所;三、干擾司法程序的進行,使特偵組、法院受到外界更大檢驗與壓力。
陳水扁畢竟擔任過「總統」,卸任已是一介平民,但獄中禁食已成媒體報道焦點,牽一髮足以動全身,檢警、獄方唯恐出事,正如走鋼索的瓦倫達效應,得失心愈大反而予陳水扁炒作空間。但是,陳水扁畢竟是「貪瀆犯」而非「政治犯」,抗爭的正當性不足,媒體的篇幅愈來愈小,聲援群眾稀稀落落,民進黨黨中央「冷處理」,到底如何收場,事實上是「歹戲拖棚」,問題在如何「收刀入鞘」的陳水扁。
檢驗司法是否真正獨立
依照目前特偵組的收網狀態,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起訴陳水扁的可能性甚大,在正式起訴之前,陳水扁如何「退場」成為棘手問題。享樂習慣的陳明文已宣佈恢復正常進食,這是「進場容易退場難」,見好就收、鳴金收兵是識時務作法。一向東施效顰的陳水扁,能撐得住未來兩三個禮拜絕食嗎?還是師法陳明文找個理由下台階?燙手番薯在陳水扁手裡,外人擔心什麼?憤怒什麼?
走投無路的陳水扁,絕食抗爭是一招險棋,或者在外界輿論壓力之下,法院予陳水扁保外就醫,或者自討苦吃繼續餓肚子下去。這是意志的對決,就看哪一方挺得住,其後果將影響司法是否能真正獨立與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