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香港體育環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25]

吳羊璧

 在今年的北京奧運會中,中國取得了很多金牌、銀牌、銅牌。這是前所未有的成績。

 不過,人們都知道,能夠出現這麼多出色的選手,重要原因是國家有各級的培訓。發現了合適做某一項運動的人才,會把他們吸納到適當的地方,艱苦訓練,條件優越,這樣來使尖子們拔尖又拔尖。

 放眼全國的話,是不是大多數地方,大多數人,都已經有了體育運動的習慣呢?恐怕還是不足的。

 體育運動,一般可以分三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專業性的。能夠進入奧運的,差不多都是經過專業性的訓練的了。有些項目,像體操選手,越來越年輕,甚至孩子氣未脫,就來了,但他們也都是已經受了很長時間的刻苦訓練,因為這一類運動,在幼年時開始鍛煉,最為有利。在達到出賽年齡的時候,差不多都已經是千錘百煉的了。

 中國政府重視推行體育運動,在各個項目中都尋找尖子,讓他們有機會得到最好的指導,有最好的訓練環境,現在表現在北京奧運會中,就是這樣出色的成績。但尖子到底是少數。這是一個層次。

 尖子有了成績,可以成為對全民的鼓舞,讓大家都對體育運動有興趣。

 第二層次,是一個有組織的體育環境。

 對於一般人來說,接觸各種體育運動,主要恐怕還是在學校裡吧。學校裡,有體育課,有運動場,有各種設施,有老師的指導。中、小學普及以後,從學校裡出來的年青人,都對體育運動有一定的認識了,也接觸過了(有些人可能已成為尖子,進入專業訓練了)。這樣一大批人,可以說是第二個層次的狀態。如果他們都有條件繼續進行各種體育運動,社會上就有更多人身體健康,國民的體質也提高。

 但是,如果他們太忙碌,或者漸漸對體育消失了興趣,國家的「體育人口」就減少了。

 要使國家的「體育人口」越來越多,就要保持一個雄厚的體育運動環境,重要的還是讓普通人都有一個很方便的體育環境。這一點,要在全國實現,恐怕還是一個不近的未來。即使香港這樣一個現代文明程度不低的社會,也不夠理想。

 香港人多,地少,很難希望每個人的家居環境都有空地,可以進行體育活動。即使有空隙地,現在也不見得容易出現體育設施(我住的那條小村,如果政府重視體育,村長希望搞半個籃球場,總應該騰得出來的)。現在香港的風氣,提倡多行山,多走路。這是最簡便的,提起腳步就是了。但你總不能說走路行山就解決了體育運動。奧運會不能只是行山會。

 香港人要運動,現在另一個方式是去室內健身室,利用各種器械跑步、運動。

 還有,在公園裡打太極。

 不能說香港沒有體育風氣,但是也不能說香港的體育環境已經很好。香港的體育人口到底是多少呢?我想查,一下子不知怎樣能查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