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山戲夢:賦以慈悲主題 化悲為喜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27]

──《威尼斯的商人》的不朽

羅 菁

 初中時,看《威尼斯的商人》,特喜歡其中兩個情節:一是女主角鮑西婭以金、銀、銅匣子選婿;二是一磅肉的故事。因為故事除了戲劇化之外,還充滿了智慧。後來知道兩個故事都是莎氏比亞移花接木得來,不是他原創的。最近,重拾劇本,仔細看看,又不得不佩服莎翁。

 先說一磅肉的故事。安東尼奧(簡稱安)急於為朋友巴薩尼奧(簡稱巴)籌集求婚的資金,向仇人夏洛克(簡稱夏)借錢,逾期還錢,按契約規定,要割下胸口1磅肉償還。庭上,巴的未婚妻鮑西婭(簡稱鮑)和女僕,喬裝成律師與書記出現。她一方面要堅守威尼斯的契約精神;另一方面則要救未婚夫的朋友,於是建議夏慈悲一點,接受金錢代償,她說:

 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霖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凡人;它有超乎一切的無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顯出一個帝王的高貴;御杖不過象徵著俗世的權威,使人民對於君上的尊嚴凜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卻高出權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內心,是一種屬於上帝的德性,執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調劑著公道,人間的權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沒有差別。

「以牙還牙」遺傳更多種族仇恨

 這是經典的陳詞,點出慈悲超越法律的主題。慈悲的特質,在於由強勢的一方提出,因此並不求回報。今天我們常見的是弱勢一方,要求通融,其實是輸打贏要,或是沆瀣一氣,結果是枉屈法律,大眾受害。經此點題,莎翁點鐵成金。他指出夏與鮑的矛盾:前者代表猶太人執於字義,謹守舊約的精神;後者代表新約的赦免精神。他更指出法律與慈悲的矛盾。前者以威尼斯為典型,猶如今天的香港,注重法律,商貿繁忙,物質富裕,精神則十分匱乏。多少罪惡,都可假借契約之名而橫行,當前這宗就是。

 夏聽完了鮑西婭以上的陳詞,竟沒有動一點慈悲之心,並拒絕一切代償的方法,只要仇人一命。鮑請夏準備醫生,夏卻只說:「約上有這一條嗎?」可以想像他抬起尖三角的下巴,舉起刃首伸向安東尼奧敞開的胸膛。千鈞一髮,鮑西婭喝令:「且慢!」說約上只寫一磅肉,並沒有允許夏取一滴血。她還嚴詞說,只許割下一磅肉,過多或過少都不行。原來她早有此著,之前的延宕,只是讓夏有選擇慈悲為懷的機會。

 以前我不太明白,為甚麼夏此時即使不要那磅肉,也幾乎要失去家財生命。原來歷來猶太人亡國流離,卻善於製造財富,所以各方君主,就像安一樣,一邊向他們要錢,一邊又要唾棄他們。很多地方都規定猶太人死後的財產,必須充公。

 按照契約,夏因謀害威尼斯公民而被判吊死;就在此刻,我們才知道夏與安的條約,不平等的,不單是對安;也是對夏。可見夏之前作法自斃,是多麼愚蠢可笑!莎翁似乎洞悉「以牙還牙」的精神,只會遺傳更多種族的仇恨,今天的巴勒斯坦問題,就是一例。所以他安排此時,安收起他之前對夏的賤視,同意伯爵的赦免。最後,夏得保生命;並獲發還財產;更得到保證,死後財產由他女兒管理。莎翁藉一個機智的故事,賦予慈悲的主題,便化一齣悲劇為喜劇,《威》便因此而不朽。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