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大學圖書館的一大塊玻璃突然破裂;很快,圖書館中散落著一灘綠色玻璃碎屑的照片,便傳到了學校的各個QQ群中,幾乎所有同學都知道了這個消息。我們恰好在策劃一份新的報紙,因為「新聞報道實驗室」課程已上了一半,老師希望我們將所學付諸發行。
我們問阮教授「要不要做這個新聞?」在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他頗有些激動地說:「做!當然要做!這是一個很好的選題,因為跟UIC每個人的利益都有關係,而且我們教學樓的玻璃那麼多,也就是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可能在一種危險之下……」有同學提醒說,「可是UIC用的是鋼化玻璃,不會造成重大人身危險……」「那也不是它能夠破碎的理由。你們要去查出來是因為甚麼原因碎了。」「據說可能是因為珠海的陽光太猛烈了……」「可是太陽已經存在了幾百億年啊!而且這個原因你們確定嗎?」
新聞人應代表權威
阮教授建議說,「你們要去採訪一些負責人和專家,看他們的解釋和評論;還要採訪學校,看他們接下來有甚麼動作,(同學插嘴說,現在學校都在給玻璃貼防爆膜)對,就是要看他們採取甚麼措施——事件原因與採取措施,沒有這兩點,我們就是在傳播謠言;仔細分析了這兩點,我們就是『權威』!」他的語氣令人感到,作為新聞人,我們應該是代表權威的!
在另一堂「報道與新聞寫作」課上,香港老師問:「對於最近杭州的地鐵工地塌陷案,你們有甚麼看法?如果是你們報道這個事件,你們會選擇怎樣的報道角度?」老實說,我當時沒有任何看法,如果真的輪到我報道這條新聞,估計我只會向上級請示甚麼能說、甚麼不能說。不僅如此,我今年好像被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折磨得麻木了:每天一打開報紙就覺得世界很可怕,除了標題之外,根本就不再去關心新聞細節,好像這樣就能給我弱小的心靈一個喘息機會。
老師分析令我震顫
然而,老師的分析令我不禁震顫了一下。她指出,香港曾有段時間,常常有冷氣機從高墜落的事件發生,甚至還試過一些樓宇倒塌—這些事件表面上看互不相干,但實際上,代表了一個時代因器械、規範等不達標而導致的普遍問題。如果我們夠細心,可以發現內地的地鐵建設工程坍塌在最近幾年內已經發生好幾宗了。這次發生的原因跟以前的幾次是否相同?如果我們來做這個新聞,這就是應當挖掘的角度。
香港老師看問題的角度,我們是總也想不到;可是他們說出來了以後,又覺得,嘿,這樣不是更好麼?這就是他們「功力」的體現吧!
■黃昉苨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標題和小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