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一小時經濟圈 閩南金三角漸顯「同城效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7]
放大圖片

 ■滿載集裝箱的「盛達2」輪本月15日參與兩岸海運直航首航,由廈門直航高雄港。 本報記者武毅田 攝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廈門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中定位為重要中心城市,就意味著需要因應福建省域各城市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率先打通包括自身以及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繫。

 廈門是島嶼型沿海城市,多年以來市區出島只有海堤、廈門大橋和海滄大橋3個通道,出島交通已成為制約廈門經濟平衡發展的癥結。自2006年以來,廈門政府投入了上百億元用於完善城市交通的基礎設施,特別是新建杏林大橋、集美大橋以及翔安隧道,拓展廈門島對外連接的通道。

 記者發現,自集美大橋和杏林大橋今年7月、9月分別通車以來,進出廈門島的交通擁擠現象已基本得到緩解。專家還預測,到翔安隧道建成,廈門的5條進出島通道將共達到30個車道,至少可多承載1倍以上的車流量。

擬建第二機場 輻射海峽東西岸

 此外,這些通道將廈門市區至島外各轄區的距離縮短至半個小時車程內。而隨著廈門至龍岩的高速鐵路、廈門至漳州的跨海大橋等項目的陸續啟動,到2012年,廈門到周邊城市的距離都將縮短至1小時以內,廈漳泉閩南「金三角」更將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凸顯「同城效應」。

 記者認為,以廈門為中心形成的1小時經濟生活圈意義還不僅於此。隨著兩岸全面大三通的啟動,透過常態化包機和空中「截彎取直」,台灣各城市與廈門的飛航距離縮短至1小時。可以預期,具有地緣優勢的廈門與台灣之間無論是人員往來還是經貿關係上都將更加頻密,兩岸形成緊密型「生活圈」指日可待。

 據悉,廈門有關方面已著手規劃在距離金門最近的大嶝島新增約10萬平方米土地用於興建第二機場,從而促使廈門成為兩岸的樞紐機場,將航空版圖輻射到海峽東西岸。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