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資深評論員
對本次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政府還應當作跟進研究,了解其成效,量化其「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成效,深入分析對GDP和總體就業率的影響,積累經驗、適時調整政策,以便發揮該信貸保證計劃的最大作用。
在「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口號下,政府上周推出對中小企業的一千億港元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業已獲得立法會認同,本周即可實施,可謂「議而必決,決而必行」。
與一些西方國家用公帑購買不良資產和對金融機構實行部分股份國有化政策相比較,港府的信貸保證計劃對支持金融機構作用、刺激經濟的效果更大,但風險更小,更值得提倡。
支援金融機構 刺激經濟
雖然在金融海嘯吹襲之下,香港金融機構仍基本健全,但由於看不清經濟前景,盈利收縮,部分業務受挫,又擔心放貸風險,銀行不敢放貸,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放貸。這樣有兩個不利後果,一是作為銀行主業的放貸可能進一步萎縮,影響其盈利前景;二是需要貸款的企業得不到必要的貸款,經營狀況可能惡化,甚至倒閉,影響香港就業狀況。
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和二○○三年沙士期間,政府也曾推出有關計劃,就在兩個月前政府還推出「中小企業資助計劃」。但這次的特別計劃,金額更大,保證比率更高,按70%保證計算,放貸金額高達1400多億港元。按該計劃各銀行放貸限額40億、各接受存款公司20億,家家有份。按以往經驗,政府保證貸款的壞賬率只有3%-5%,香港的銀行在幾乎沒有風險的基礎上可賺取放貸利息,又提高盈利能力,可以實現「穩金融」的效果,故該計劃得到金融界的普遍歡迎。
能夠實現「穩金融」的意願,還要看看能否達到「撐企業」之目的。根據製造業僱工百人以下、服務業僱工五十人以下為中小企業的定義,香港的中小企業計有26萬餘家,其中僱工人數更少的企業佔多數,但由於政府保證的力度很大,僧多粥也多,要渡過年關並無匱乏之虞。然而,香港的中小企業似乎沒有金融界那麼樂觀。
推動銀行放水救企業
為甚麼呢?在香港的26萬餘家中小企業中,有一部分並不受金融海嘯的影響,經營和盈利情況不錯,即使沒有政府的保證計劃,向銀行借貸也沒有問題,甚至不必借貸。有一部分受金融海嘯破壞極大,已陷入或面臨破產邊緣,即使有政府的保證計劃,因拿不出可供抵押的抵押品,銀行也不會放貸。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則介乎兩者之間,受金融海嘯摧殘,經營有困難,仍然在苦苦支撐之中,如有適當的貸款可能就熬得過去,但卻未必能提供令銀行滿意的抵押品。如銀行從嚴審批,則未必獲得貸款。因此,大部分中小企業對政府保證計劃所達到「撐企業」的效果存疑。
為了提高政府「撐企業、保就業」的效果,政府和金融界應當加強溝通和信息交流,協商必要的放貸指引,並加強監管。對信貸紀錄良好、承諾不裁員、有能力繼續經營的中小企業,銀行應考慮適當放寬對抵押品的要求。由於政府已提供放貸70%的保證,要求中小企業再提供100%的抵押品就顯得不合理,完全可以放寬。但放寬到甚麼程度,要由銀行作出評估。
對本次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政府還應當作跟進研究,了解其成效,量化其「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成效,深入分析對GDP和總體就業率的影響,積累經驗、適時調整政策,以便發揮該信貸保證計劃的最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