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琴廣傳的現實意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28]

——古琴進校園(下篇)

文:周凡夫

 古琴音樂,從製琴、記譜、演奏、內涵、意念,都自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自有一套審美觀。古琴自古已是文人樂器,特點是音色輕微纖細,淡雅清遠,只宜自娛修身,或三五知交,促膝談心,以琴會友。本質便不宜用於公開演奏,加以音量纖細,在較大的空間演奏必須加上擴音,然擴音稍大,又會失去琴音的特性。這,可說是推廣古琴時不能不面對,而又不得不作出的妥協。

 古琴的審美觀承傳了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經過長年累積而成,然而這套審美觀和其承載的價值觀,顯然與今日備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主流文化」絕然不同。近今之世,古琴音樂難免式微。但古琴音樂具有難以取代的文化價值,近世更因古琴新的發展,其所具有的現實意義,讓人感到古琴出現了新的生命,而這亦正是這次在港澳兩地合共八間院校舉行「國粹港澳校園行」的八場「古琴藝術講座示範表演」的現實背景。

 古琴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維繫社會功能而備受重視的年代已過去,但古琴樂器的形制、性能、演奏技法、形式、製琴技術,仍不斷有所改變。而古琴用於修身,提升自我品格道德的本質,至今依然。改變最大的則是古琴的學習進入音樂學院的教育體制,「琴人」變成「古琴演奏家」,古琴變得「專業化」,在修身自娛的本質外,多了參與音樂世界、發揮作為樂器工具功能性的作用。

 就作為樂器而論,古琴音域超過四個八度,在中國樂器中極少見外。韻味深邃的音色,豐富多變的精妙泛音,更是樂器世界中獨一無二者。近年不少研究更認為古琴音樂這種獨特性格,除作修身,自我提升外,且有穩定情緒,甚至減輕某些疾病病情的治療功能。

 過往古琴既是修身自娛之器,歷代琴人推廣古琴的意慾也就不強,主動性偏低;幸而近代琴人這種心態開始轉變,音樂學院出現古琴專業是一突破,2003年11月聯合國通過古琴為人類非物質遺產後,將古琴音樂作為通識的推廣活動亦不斷增多。這次古琴訪問團成員之一的李鳳雲便透露,近幾年便多番在天津、北京等城市的大學組織古琴示範講座,每次都人頭湧動,在可容人數多達二千餘的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同樣座無虛席,而且全場極為安靜。看來新一代對古琴的興趣不減,讓人對古琴的前途充滿希望。

 由於經過擴音後的古琴聲音無法避免有一定程度的「失真」,為此,澳門的兩場古琴示範講座,首場在澳門大學,氣溫較涼快,出席人數又不太多,作為主持人的筆者和各有關人士商討後,決定關掉冷氣,大大降低噪音,各琴人都不用擴音,大家便能聽到古琴的「真聲」了;第二場在理工學院,空間較大,出席人數較多,氣溫亦較高,不能不加擴音,但最後筆者仍「即興」地要求出席觀眾來決定,同樣關掉冷氣,不加擴音,即席要求姚公白再次上台,演奏了一曲《酒狂》,同樣讓大家聽到古琴的「真聲」了。當日有關方面安排了一批平日難得安靜下來的特殊學校學生出席,但當日各人竟然都能靜坐聽講和欣賞,古琴音樂具有治療作用的說法看來不假,推廣古琴對當今繁囂且壓力越來越大的現代都市人來說,確是深具現實意義的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