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聲光影評:聽澳洲人訴說《澳大利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30]
放大圖片

 ■《澳大利亞》

文:亞 希

 耗資超過一億美金,籌備時間長達七年的《澳大利亞》全球放映並沒有預期的豐收,有人估計是電影題材過於嚴肅,所以在普天同慶的聖誕前夕並不當時得令。但怎樣才算是「過於嚴肅」?如果擺明車馬要說一個國家的故事就要跟「嚴肅」對等,而「嚴肅」正是當今影業不可侵犯的結構性錯誤,套句潮語說,本人覺得《澳大利亞》絕對犯得起這個錯誤。

 有為澳洲而生《澳大利亞》,而不是美國,不是中國,是因為對於澳洲/澳大利亞,向來都被視為份屬於英(後來則美國)的南方支部,且是個幾乎毫無本土文化可言的「年輕」國家,反映出澳洲人希望訴說自己故事的強烈意願。澳洲電影尚在起步階段,雖然近年開始為人注意,但一般人認識的可能仍只是在荷里活已「撈」出名堂的妮歌潔曼及曉治積曼─因此二人也順理成章成為了「澳大利亞」的代言人,算是在半對荷里活妥協的情況下宣傳民族大義。

 故事以土著小孩流水為敘事者,講述如何在遠方草原遇見由妮歌飾演的波士夫人(Sarah Ashley)及曉治飾演的牧牛人,以及後來跟他們將1500頭牧牛送抵達爾文(Darwin)供軍方買賣的艱苦、奇妙之旅。土著(aborigines)是澳洲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徵,流水與爺爺喬治王亦是連結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來自英國的Sarah因丈夫被喬治王所殺(最終發現是嫁禍)而留在澳大利亞,因而愛上了同樣來自英國的趕馬人。流水的出現結合了兩個異地人的戀情,戰爭蹂躪後Sarah跟牧牛人齊聲說留在「家」─澳大利亞的美好,異鄉人的歸屬及落地生根是對澳洲本土文化的雙重肯定;另一方面Sarah的無法生育亦有豐富的文化意涵,不育未必是對過去宗主國的諷刺,但Sarah最終不能強行把流水留在身邊亦是強調對土著(澳洲本土文化)的尊重。

 《澳大利亞》說到底不是要為觀眾上歷史課,只是導演渴望讓大家知道,澳洲不單有許多故事可說,而且十分精彩。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