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蘇軾詞賦引發的「新赤壁大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30]
放大圖片

《赤壁 》火燒連環船場景。

謝志東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公元1082年六月的一個下午,遭人陷害流放黃州的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黃州城西長江邊上的那塊陡峭石壁下,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由於那塊顏色赤紅的峭壁也叫「赤壁」,而蘇軾詞中抒發的又正是對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感慨,所以許多年以後引發了一場關於赤壁古戰場所在地的大爭論。這場歷時數年的爭論可以稱之為「新赤壁大戰」。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發生在長江赤壁地段的一場著名戰役。孫權、劉備聯軍在此以少勝多,擊敗了來勢兇猛的曹操大軍,從此形成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一個個英雄人物躍然紙上,「借東風」、「苦肉計」等足智多謀的故事時至今日仍在被人們津津樂道。可是,對於赤壁古戰場的具體位置,一直以來卻眾說紛紜。在湖北省境內,至少有六個「赤壁」,分別是漢陽赤壁、漢川赤壁、鐘祥赤壁、武昌赤壁、蒲圻赤壁、黃州赤壁。

 這麼多「赤壁」,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赤壁古戰場呢?漢陽赤壁、漢川赤壁、鐘祥赤壁都在漢水流域,可以斷定同赤壁之戰沒有關係。武昌赤壁在今武漢市江夏區赤磯山,雖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等史籍作為依據,但周邊地形明顯不符,歷代研究者大多認為其記述有誤。如《大清一統志》中就明確指出:「江夏縣東南七十里,亦有赤壁山,一名赤磯,一名赤圻,非周瑜破曹操處也。」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也指出:「江夏縣:赤壁山,城東南九十里,一作赤圻,亦曰赤磯,俗以為周瑜破曹操處,誤也。」因此,「新赤壁大戰」實際上只是發生在蒲圻赤壁與黃州赤壁之間。蒲圻和黃州兩地都堅稱自己是赤壁古戰場遺址所在地,雙方各自組織專家學者撰文考證,針鋒相對。

 認為黃州赤壁是赤壁古戰場的理由,除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外,還有他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如《前赤壁賦》中寫道:「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蘇軾的一詞兩賦文筆精美,堪稱文壇上的千古絕唱,黃州赤壁正是因此名聲大振。不過,黃州赤壁究竟是不是赤壁古戰場,蘇軾似乎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說「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言下之意就是,這是聽人家說的,真假不敢肯定。蘇軾是聽誰說的呢?估計是聽晚唐詩人杜牧詩中說的。杜牧曾任齊安郡(今黃州)太守,寫過一首《赤壁》絕句,詩中就是將黃州赤壁視為赤壁古戰場。但是,黃州赤壁僅僅是出現在詩詞賦中,與史籍中記載的赤壁古戰場相距甚遠。

 《三國志.周瑜傳》對赤壁之戰過程有清楚的描述,周瑜領兵從下游的夏口(今武漢市漢口)逆流而上,曹操率軍從上游的江陵(今湖北荊州市)順流而下,兩軍在長江赤壁地段相遇,隨即擺開戰場。當時曹軍已經過了巴丘(今湖南嶽陽市),可以斷定赤壁戰場是在巴丘與夏口之間。而黃州在夏口下游,怎麼可能成為赤壁戰場呢?另外,黃州赤壁在長江北岸,而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赤壁古戰場應該是在長江南岸。曹操大軍與周瑜率領的孫劉聯軍在赤壁相遇後,曹軍初戰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也就是說,初次交戰後,曹軍退駐長江北岸的烏林,孫劉聯軍佔據南岸的赤壁,兩軍隔江對峙。其後,孫劉聯軍以詐降之計火攻烏林,大敗曹軍。所以,許多研究者都否認黃州赤壁是赤壁古戰場。為了避免混淆,他們還將黃州赤壁稱為「文赤壁」,以視正聽。

 相對而言,蒲圻赤壁作為赤壁古戰場的理由則比較充分:一是蒲圻赤壁山、洪湖烏林、監利古華容道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比較符合《三國志》中的記載。二是有古代地理著作作為依據。如唐代李泰(唐太宗之子)撰著的《括地誌》中明確指出:「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為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船敗走處。」這段對赤壁戰地位置的記載,與蒲圻赤壁十分吻合。此外,元代胡三省的《資治通鑒注》、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重要史籍,也多持這種觀點。三是蒲圻赤壁一帶從南宋起便先後出土大量冷兵器,包括箭鏃、弩機、刀、槍、劍、戟、鉞等數百件,均非墓葬出土,考古工作者據其形制與特點推斷,這些兵器的年代當屬東漢末年。因此,在這場「新赤壁大戰」中,蒲圻赤壁最終佔了上風,故蒲圻赤壁又被稱為「武赤壁」,蒲圻也改名叫赤壁市。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