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胡耀邦促生贛南臍橙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30]
放大圖片

 ■外國專家在贛南臍橙園裡。

 走進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最搶眼的,是樹。客家人愛樹就像愛他們的生命,他們將樹視為一方的庇護,一地的神靈。世世代代虔誠地栽樹,敬樹,所以客家就有了隨處可見的「風水樹」、「後龍樹」、「社觀樹」、「子孫樹」。客家樹在客鄉長成了風景,長成了永恆。

 70年代,在客家人深愛的大山裡,又種植了一種新樹—臍橙。根據國內專家多年研究,贛南的土質特別適合柑桔類果樹,難能可貴的是其富含果樹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稀有微量元素,且溫度適宜、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得天獨厚的山地、氣候和區位優勢世所罕見。贛南的第一批臍橙,是1971年中國柑橘界的權威、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文才從美國引種的,當時選擇了贛南信豐縣園藝場做實驗基地種下176株臍橙。1976年,引種的臍橙開始大量結果,結出的臍橙讓專家刮目相看,該年即以1.6美元一隻出口幾十箱到香港,良好的市場反映,為贛南臍橙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30餘年的發展,贛南臍橙從無到有,臍橙產業從小到大,創造了農業支柱產業發展的新奇跡。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贛南臍橙」正扮演著贛南農業的「當家樹」、農村的「致富樹」和農民的「搖錢樹」。 贛州臍橙種植面積已達150萬畝,年產量達80萬噸,成為臍橙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年產量世界第三、中國最大的臍橙主產區。如今,在臍橙豐收的日子裡,在信豐、在安遠、在尋烏……所到之處,滿眼皆是橙紅桔綠。記者穿行於一個又一個果園之中,一段在贛南人口中廣為流傳的往事讓記者心中怦然一動。

 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贛南1978年被確立為我國臍橙出口基地,那時果業生產全靠國有、集體園藝場,成本高投入大。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農民開始在自家房前屋後種果樹。當時,就發展柑橘生產的方式,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是以國營、集體種植為主,一種是以農民個體種植為主。是國有、集體種好還是一家一戶種好,當地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1981年10月,時任新華社江西分社社長的王達智和新華社另外兩名記者,把林業生產恢復生態作為重點題目,到贛南進行了一次長達3個月的深入調查研究。從頭年的10月到次年的寒冬元月,他們三人沒有回過一次家。針對這兩種不同意見,在詳細佔有豐富材料的基礎上,對國營、集體和個體三種不同的橘園,進行了反覆調查比較,並得出結論在新形勢下,贛南發展柑橘生產不能再走以國營、集體種植為主的老路,而應以農民個體種植為主,並寫下了一篇名叫《贛南發展柑橘生產的路子應當怎樣走》的調查報告。

 1982年1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看了這篇調查報告後,親自致信當時江西省的主要領導人白棟才,胡耀邦在信中指出:「贛南發展柑橘的方針,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例如三四十年,在我看來,不僅不應該採取以國營為主、集體為基礎、個體為補充的方針,也不應該採取以個體為主、集體和國營為輔的方針,而應該堅定不移地、腳踏實地地以大力支持個體種植為主、集體專業承包發展種植為輔的方針。」他在信中還進一步指出:「只有採取這樣的作法,才能迅速地把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而採取這個方針,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絲毫不存在什麼危險性。在當前的情況下,辦什麼國營或集體柑橘場的方針,在我看來,是工倍事半的,是不可取的。這件事請你們放開來議一議,不要放不開;不要貽誤時間。時間就是財富,貽誤一年就損失一年。」胡耀邦的信為贛南柑橘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此,那些偷偷摸摸種果樹的贛南客家人開始可以大張旗鼓的開發果業了。

 王達智寫這篇調查報告時,贛南全區18個縣市,柑橘種植面積不到6萬畝。30多年後,這隻黃燦燦的臍橙已經成為贛州最有特色、最有優勢、最具潛力、最具競爭力的農業主導產業,是全球三大臍橙品牌之一。它不僅對贛南柑橘的生產提出了極其重要的建議,極大地促進了贛南柑橘生產的突破性發展,而且還推動了江西其他產業如農林牧副漁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贛南臍橙從此實現了由集體所有到個人承包、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