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尋找 麥顯揚 看得到/看不到的藝術家氣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麥顯揚 朱德華 攝

文:鄧凝姿 純藝術博士,作品跨媒介發展,創作議題大多與文化身份和社會情況有關。

 近期看到香港藝術館的展覽「尋找麥顯揚」,讓我想到藝術家氣質的問題。我八十年代期間曾經修過麥顯揚的課,印象中的麥顯揚是一個拿著啤酒坐在課室、一言不發的人。在藝術的學習上,他認為學生應該主動問問題,而不是等待老師有甚麼東西要教,因此,他沒有太積極地主動教學。看上去,這類藝術家也算是相當典型的,例如有不受社會制約束縛的特性;反觀當代的香港藝術家就特別平凡。

 香港藝術家日常要兼顧的事情很多,除本身的職業之外,還兼任藝術行政、教育、推廣等各種大小事務和生活責任。由於看起來蠻隨和,因此也很難從他們身上去幻想其他在現實中不能看到的事情。另一方面,當代藝術趨向挪用現實生活的元素,例如一般生活形態的事情和綜合層面的知識等;其他如關係性的問題:觀者與創作者的關係、社會的角度和藝術作品本身的意義,都令藝術趨向日常化。

 藝術家乃社會一分子,跟所有人一樣都有屬大眾一面的性情和對生活的態度,由於他/她們在藝術的範疇內有很多的專注工作,因此多了一份從藝術而來的素質。但是這種藝術的素質該如何表現,卻也沒有一定的方案。正如香港的藝術家就給人「不顯眼」的感覺,主要原因除了是有關日常生活的責任感外,還有是作品的曝光情況。近年香港藝術的展覽場地並不算少,藝術團體/藝術家都相當積極地處理展示自己的作品,新一代的藝術家更加注入了不少的活力,然而能夠去留意/研究/批評作品的內容的情況仍然是十分少。沒有嚴肅和深入的討論令作品只停留在活動的表面上,也就是說作品是展過了,或許也會記得藝術家的名字、或其作品的類別,但就此而已。作品沒有被了解,又何來藝術家氣質的討論?

 藝術家氣質與藝術家的作品有關,看得到藝術家的作品,才可以討論藝術家的氣質。麥顯揚的作品採用了很多象徵性的手法,喜把不同的事件放在一起去找出其關連所在,儘管在其本人的心中已尋找了一些答案,但作品所呈現的開放態度依然強烈。例如他在作品中所採用的「出/入」、「前/後」、「上/下」等元素,都不是追求絕對的,反而是有關關係性的問題。他的作品往往會指向很深入的討論層面,並且是依據作品本身去討論,例如祈大衛在1994年《麥顯揚的藝術》一書中的描述:「……題目最初似乎是蓄意引導我們走往錯的方向。」,「與其說題目誤導,不如說題目帶我們走一條迂迴曲折的路、令我們能夠從更富趣味的角度返回作品本身」,這樣地強調作品的內容,並不惜利用題目作為表現內容的起點,讓我們看到藝術家並不只埋頭在自閉的空間內創作,而是充滿對外在情況敏銳的了解能力,創作了並不是屬個人的作品。這樣看來,我在第一段文章中對麥顯揚藝術家氣質的論述—「不受社會制約束縛」,看來都只能是暫時和片面的。愈能了解藝術家作品,就愈會發現意想不到的藝術家素質,並且不會是單一的。

相關新聞
2009中國巡演 迪華特:呈現港樂最高水平 (圖)
尋找 麥顯揚 看得到/看不到的藝術家氣質 (圖)
遊•藝•園:生意銳減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圖)
節目推介: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 2009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
百家廊•購房夢:落戶開發區? (圖)
生活語絲•「戰勝大屠殺日」
隨想國•良
琴台客聚•「慾望出軌」的罪行 (圖)
翠袖乾坤•民族大義
醫情識趣•危險的聖誕節
師人物語•人際的冷漠
2呎9吋「羅密歐」勇闖荷里活 (圖)
滿車垃圾 邋遢女被禁街外行駛 (圖)
美國最長壽男人瑞逝世 (圖)
墨西哥機場「宿客」 暫失蹤影 (圖)
中國當代藝術 泡沫爆破 危中有機 (圖)
提升鑑賞力 免墮陷阱 (圖)
金融風暴 熱窩淋冷水 (圖)
泡沫教訓 市場走回正軌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