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封面故事•影像香港 圖說當代攝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圖:李卓賢

 在攝影藝術家之間舉起攝影機做報道,有如班門弄斧,不過能與讀者一起接觸本地藝術攝影,又何樂而不為?早前香港藝術發展局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邀請pH5攝影連動協辦是次活動,第一展場由08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展出了四十多張從多面展示香港的照片。

 在12月20日「影像香港」開幕禮前夕,主辦單位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了一場《後97中港澳藝術攝影》的研討會,有不少中港澳的攝影學者出席,而這次展覽的主要策展人香港大學藝術學系黎健強博士,與上海街視藝空間的項目經理黃啟裕,縱橫談論香港攝影百年。

香港藝術攝影的奠基

 早在19世紀,香港已有藝術攝影活動。1888年,當時的攝影會(Camara Club)曾在大會堂舉行展覽,展出90張作品的展覽。黎健強指,這主要是香港洋人的活動,主要受當時英國本土畫意攝影的影響,並於1889年續辦一次。在1906年,The Hongkong 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也以攝影作為展覽一部分,其時何東之弟何金棠、攝影者賀美章都有參與,顯示華人已活躍於攝影活動。

 1920年香港出現第一個華人攝影組織景社。景社活躍於香港和廣州,參與者更包括一些國民黨官員,主要的成員為潘達微和傅炳常,成立有多少是受北方攝影組織江社和華社影響。黎健強又指,潘達微雖是革命黨人(曾把七十二烈士葬於黃花崗),卻是一位關心民生的傳統派,另一方面作品又帶有畫意攝影的手法,甚至呼應上海的裸體派運動做前衛美學。

 1929年潘達微肺病死後,景社式微,華人與洋人攝影活動合流。當時香港有Hong Kong Telegraph攝影獎項,和1936年成立的香港攝影學會,漸漸建立有良好的制度和美學標準。雖然太平洋戰爭使活動停頓,但戰後的1946年又很快恢復,甚至有很多華人攝影者加入。由於華人與洋人語言不通,促成華人在1950年成立中華攝影學會,當中又有越南華僑陳復禮等,對五、六十年代畫意攝影與沙龍攝影有很大影響。

從文化身份到多元攝影

 黎健強解釋,七十年代以前,畫意攝影仍是香港攝影藝術的主流,即攝影師們將照片拍攝得像繪畫般,特別重視構圖的工整和題材的教化意味。有不少攝影藝術家從事藝術攝影,有較富裕的影友組成六三三部隊乘搭早上6時33分的頭班火車到沙田影山水;也有一些較草根的攝影家如薛子江。直至60年代末,香港開始出現水禾田等紀實攝影師,帶領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潮流,到70年代至80年代初香港,漸漸出現所謂戰後第一代的攝影師。

 黎健強認為戰後一代的攝影師有很強的中港意識,對文化身份有不同認識與觀照。如馮建中拍下建國31周年的〈北京31〉,王禾璧拍下寮屋和荔園等香港題材攝影。到了90年代,這些思考又變得更深邃,如李家昇疊影重像的都市攝影,黃楚喬以洋紫荊直接思考回歸,作品也有點後現代的意味。而今天的攝影師都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作品,相對於早期攝影師較同一的攝影手法,今天攝影師們都用不同的手法了。黎健強又指,近年的攝影者有多點發表機會,作品有不少突破,例如吳世傑、謝至德、沈允逸、余偉健、吳文正等;近年冒起的年輕攝影師,則傾向利用攝影去述說貼身私密的事情。除此以外,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也「跨界」參與攝影,像榮念曾、區家耀、程展緯,都有不同的新嘗試。

指向月亮的一隻手

 黃啟裕指,策展者們在舉辦為期兩個月、分別在兩個展場展出的攝影展面對不少困難。首先,pH5為了尊重藝術家,讓展覽設有artist fee,使展覽只能展出40多位攝影師;其次,由於藝發局規定所有參展者均需在世,對本地攝影有貢獻但已過身的攝影師作品未有包括在內;有很多香港攝影師參與計劃後,策展人才發現他們沒有拍香港的作品。

 在2004年,黃啟彥在台北看見一套當地的一套24本的攝影大系,他對那種透過議題去把攝影作品分類感到很有意思,因此在今次的攝影展中,他也嘗試把攝影作品分作四類。

 「看見城市」是一系列較寫實的作品,如Michael Wolf眼中的香港,謝至德的城市新舊衝擊,劉清平「總是星期天」,他們有的會表現城市的風景,有的會紀錄街頭文化保育;「定格人間」主要是影人的作品,有余健強與吳文正的民間面貌,曾家傑的德里達,黃淑琪的私攝影,有的可能是關注身體,有的可能會關心內外上下的人;「混合與新媒體」展示了多種藝術媒介與攝影融合的嘗試,如朱德華複製人像的街頭巡遊,程展緯的家庭針孔攝影,也有日本立體寫真的攝影,電腦修描技術製造攝影效果,或者利用電腦網絡技術製作的影像;「自由天地」社會議題與文化主題的探索,例如尹子聰的彌敦道重像夜色,黃勤帶的lomo攝影,記下異化的香港的更多可能性。

 攝影世界浩繁無邊,尤其是在機械複雜當道的時代下,無論是報道的篇幅,抑或展覽場館也不能談得上整合全面。不過正如黃啟彥指,有很多攝影者不明白自己的作品為何未能參與展覽,那些時候他就想起電影《龍爭虎鬥》李小龍教拳以手指月亮的一幕:每個人對香港攝影看法都不一樣,而他們的展覽只是指向月亮的一隻手而已。

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第二展場)

地點:中環廣場一樓大堂

日期:即日至1月17日

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9時

相關新聞
2009中國巡演 迪華特:呈現港樂最高水平 (圖)
尋找 麥顯揚 看得到/看不到的藝術家氣質 (圖)
遊•藝•園:生意銳減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圖)
節目推介: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計劃 2009
看舞•析舞•論舞──舞蹈賞析及評論寫作計劃
百家廊•購房夢:落戶開發區? (圖)
生活語絲•「戰勝大屠殺日」
隨想國•良
琴台客聚•「慾望出軌」的罪行 (圖)
翠袖乾坤•民族大義
醫情識趣•危險的聖誕節
師人物語•人際的冷漠
2呎9吋「羅密歐」勇闖荷里活 (圖)
滿車垃圾 邋遢女被禁街外行駛 (圖)
美國最長壽男人瑞逝世 (圖)
墨西哥機場「宿客」 暫失蹤影 (圖)
中國當代藝術 泡沫爆破 危中有機 (圖)
提升鑑賞力 免墮陷阱 (圖)
金融風暴 熱窩淋冷水 (圖)
泡沫教訓 市場走回正軌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