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撮錄自港台文教組製作【藝術同學之戲劇同樂】,由資深戲劇人古天農主持,細談對戲劇的了解與體會,並教授聽眾如何欣賞戲劇。每集節目會邀請戲劇界嘉賓對談戲劇創作。節目逢星期日晚上八時半在港台第二台(FM94.8-96.9)播出,港台網站(www.rthk.org.hk)同步直播及可供重溫。
戲劇大師鍾景輝自少對戲劇已有濃厚的興趣,他於培正中學就讀期間,因受老師影響參加了「紅藍劇社」,而開始了其戲劇生涯,他與另一著名戲劇大師陳有后先生亦是因當時參加戲劇比賽而認識的。
五十年代期間,當時的教育師署每年也會舉辦中學戲劇比賽,許多中學也很踴躍參加,鍾景輝認為這是中學戲劇盛行的時代。在鍾景輝眼中,舉辦中學戲劇比賽的目的可提起學生們對戲劇的興趣,讓他們可多參與戲劇組織。他相信戲劇不單是演戲,當中的排練更可訓練合作性和與人相處之道,亦可訓練演員如何令觀眾明白劇中的對白和想表達的情感等。鍾景輝深信不論會否將戲劇成為終身職業,做戲劇對年青人將來在社會工作也有益處。
到了大學期間,鍾景輝因經濟環境問題未能直接到外國升學,所以當時他先到中文大學修讀英文系裝備自己,一方面英文系可讓他多接觸英文,另一方面可讓他多接觸文學,如小說、戲劇和詩歌等。後來他有機會到了當時在美國著名的戲劇學院Ouachita Baptist University主修Speech and Drama。完成了學士學位後,他再到美國北面耶魯大學修讀了三年的戲劇碩士。
實在修讀碩士期間,他的學習目目標十分清晰。由於是黃種人的關係,他知道自己的演出機會一定比其他人少,所以他於課堂上多做功課,讓老師指正缺點。另外,他十分注重觀察當地如何訓練演員和如何被訓練成一個演員,他認為這對他回港後有莫大幫助。再者,當時他亦會細心留意不同的劇種,以想想將來可否在香港上演。雖然他在外國學習戲劇,但他明白當時戲劇在香港並不流行,所以當時學習也是本著求知的精神,沒有想到回港後做甚麼,他直言能在中學教書和教戲已感滿足。
鍾景輝在1962年回港,當時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浸會書院教授演講、戲劇和英文課程,而著名演員羅冠蘭、周少輝、楊英偉和鄭丹瑞也是其學生。到了1967年他加入無線電視,曾參與第一部處境喜劇,亦參與第一部長篇劇《夢斷情天》。往後他更參與電視劇場和把著名的舞台劇改成電視劇,如《小城風光》,希望藉此推廣戲劇。除了電視台外,於舞台上亦有參與「業餘話劇社」,當時是由譚國柱先生和陳有后先生等前輩策劃,演出場地則於學校禮堂進行。
身為戲劇大師的鍾景輝也曾有演戲緊張的時候,他認為要不怯場首先要找出怯場的原因,再者亦可以於出場前深呼吸三下,讓自己冷靜下來,明白自己出場的動機,這樣便可改善怯場的情況。
對於選擇劇本,鍾景輝直言因少有中文劇本,所以有一定難度。他建議可選深受中國京劇戲曲影響的美國作家華爾德的作品《小城風光》。鍾景輝指此劇談的是日常生活,其中教人珍惜眼前人便令他感受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