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當代年輕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介紹《話題2008》

 2008是難忘的一年,一群在北京生活的知識分子看待它的方式和其他人有些不同。

 相對於科學家的窮力追新,人文學者走入歷史深處,為民族和文化追根溯源。但是,對常常審視過去的他們來說,以歷史經驗觀照當下,以人文關懷的精神反思現實,永遠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除了熱情,還要銳氣和謹慎

 以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博士為主的「1217俱樂部」,既是知識分子共同體,也是一個清議群體。從2005年開始,他們每年出版文化評論集《話題》,集內每個話題由一人以專文分析,文後附以其他人的短評和討論,今年也不例外。「1217俱樂部」每年一度點評時事,不但可以看作北大學生議政傳統的轉化和再現,更可以管窺當今大陸年輕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態。

 《話題》的出版源於2005年12月17日,北京一所咖啡館裡的一場龍門陣。楊早(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薩支山(北京大學當代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和施愛東(中山大學民間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三人酒過三巡,從那一年台海往來、中日交惡、房價上漲等時事,聊到「應該把這些看法整合一下,在媒體上發表」,再聊到「發言應該採取統一的團隊品牌和相近的文化立場」,最後聊到「弄成一個年度的文化評論集」。這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顯得特別有意義:1989年之後,商業化的浮躁風氣和大學機械化的生產體制日漸麻痺學子的神經,文學研究者也已經沒有昔日的光環。在一個邊緣而不無暗湧的位置議論天下事,除了一腔關懷社會的熱情,還需要一股站出來、說出來的銳氣,一種揣摩分寸的謹慎。

西方媒體 V.S. 中國民眾

 2008年對中國充滿特殊意義,《話題》自然離不開五一二地震和八月的奧運。在〈錯位的想像〉一文中,楊早等人關心的是中西溝通的困難,並從西方的文化價值反思內地的集體主義。例如開幕式上由表演者林妙可出相貌、發聲者楊沛宜出歌聲一事,西方媒體認為這樣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到底一場好的奧運會,以個人利益還是國家利益為重,中西方看法迥異:「當集體與個人利益衝突之時,什麼才是真正的『善』,中西語境裡,明顯有著不同的解釋。」同樣地,西方社會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劉翔需要背負那麼巨大的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耀。對此,楊早等人道出了耐人尋味的癥結:「在西方,除職業聯賽以外,所有各項目運動員都完全是業餘選手,包括像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港譯菲比斯)這樣的天才運動員,除了他們自己對本項目的熱愛以外,沒有任何參加體育運動的其他動機。訓練、請教練、參賽全是自己掏錢,國家也不會養他們。」總的來說,他們對中西的溝通不甚樂觀:「西方媒體VS中國民眾,雙方都有著打包式的『整體想像』,並由此生發出種種反感與焦慮。」

地震.淫照

 至於五一二的地震,俱樂部同人用了三篇分析文章,都有別於主流論述。〈「誰的」愛,奉獻給「誰」〉一文揭示「愛的奉獻」這一號召底下的霸權,作者張慧瑜(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生)總結說:「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以愛的奉獻為核心的人道主義話語,成為填充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市民社會想像的位置,這種話語成為社會的和諧之音,在彌合階級鴻溝的或許說修正妒恨政治學的同時,也印證著中國社會結構分化的固化或完成。」〈一個中學教師的自由苦旅〉以都江堰市光亞中學教師范美忠在地震時丟下學生獨自逃跑一事為題材,審視「自由選擇」和「教師責任」的縫隙。〈大災之後必有妖言〉分析災後謠言的模式和群眾心理。

 港人熟悉的「淫照」事件,也是俱樂部同人眼中的年度大事。令他們驚訝的是,「淫照」在內地的網絡迅速傳播,成為網民的共同話題,作者顏浩(北京大學現代文學博士,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指出,在色情資訊不難獲得的今天,這些艷照的內容並不重要:「在如此重大的事件發生後,『參與』和『在場』最為關鍵。這就像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是何主題並不要緊,『在現場』的感覺比什麼都重要。」作者也由此關注中學教育如何面對網絡和色情世界的挑戰,透過和湖南一位中學教師的對話,讓讀者了解現時教育體制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忽略。

引用歷史作為思考資源

 《話題》的出版,從一開始就強調「分享」和「復調」,因此俱樂部常常引入有關人士的第一手意見。例如談到台灣大選,台灣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生周麗卿就參與了討論。俱樂部同人中,對分析文章也有修訂和反對的意見,這使《話題》讀來不但更有趣,也更能啟發讀者。從本年挑選的大事可知(見附表),楊早等人主要關心國內的社會文化事件,京劇、文學名著改編和電影或多或少反映了當今文學博士的趣味。事實上,在評論時事時,他們常常引用歷史作為思考資源,如魯迅思想中「看」和「被看」的模式,1905年的罷買美貨、拒約華工運動等等,充分發揮人文學者的本色。《話題》以論文夾帶討論,既使時事的反思有一定的深度,又能使眾人的討論有中心主題可以依循。《話題》不但使我們能夠多了解內地發生什麼事,還幫助我們從人文學科的精神出發,挖掘這些事件的深層意義,筆者視之為每年歡聚一次的思想夥伴。 (文中標題為編輯所加)

相關新聞
當代年輕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景 (2009-01-05) (圖)
書評:從品特的房間走出來 (2009-01-05) (圖)
書介: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 (2009-01-05) (圖)
王國vol.3 秘密的花園 (2009-01-05) (圖)
樂園(上下冊) (2009-01-05) (圖)
暮光之城 (2009-01-05) (圖)
杜拉拉2:華年似水 (2009-01-05) (圖)
徵稿啟事 (2009-01-0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