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右)出席廈門首個保障房小區交房儀式,與市民話敘家常。
——惠及社會「夾心層」 理性微調房市
文: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武毅田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對外公佈,在中央擴大內需注入的4萬億當中,今後3年內投資到保障性住房的資金額將達9000億元。在經濟低靡時期,這個消息釋放出中央優先解決民生問題的決心,也激起各地紛紛出台政策或規劃,將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和供給作為新的工作重心。
在全國許多城市才開始探索保障房建設的此時,廈門市已經有18個保障房項目破土動工,2008年底竣工8000套,逾千人可入住。還不僅如此,廈門規劃的保障房項目總共有20個,總建築面積425萬平方米,到2010年全部建成時,可以提供保障性住房4.5萬套。
廈門推行社會保障性住房的經驗被有關部門譽為「全國房改新政的藍本」,關鍵在於廈門確立的目標是:全面構築多層次、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體系,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解決城市低中收入家庭住房難題。
廈門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林粟如告訴記者,目前申請保障房的居民1.6萬戶,按每月300多戶的增幅估算,2年後需求量約2.5萬套,2010年底廈門的保障房不只是完成了國家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任務,還基本實現住房全民覆蓋。
首納非低收入群 完善住房體系
早在去年5月,廈門市政府決定向社會「夾心層」申請者出售首批368套保障性商品房,作為「非低收入」人群,他們在全國率先成為保障性住房的受益者。
所謂社會「夾心層」,就是指收入在低收入家庭標準之上,既不夠條件申請保障性租賃房和經濟適用房,又無力從市場購買商品房的住房困難戶。專家認為,正因為廈門已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才有條件將非低收入無房家庭納入政府保障範圍。
按照廈門市的思路,當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並不是只針對低收入群眾,而是分階段進行。首先為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居民提供廉租房,實現「應保盡保」;其次對不屬於最低生活保障線更無經濟能力購房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租賃房,最後向中等收入家庭中的住房困難戶提供保障性商品房,建立起覆蓋全市居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體系。
據介紹,從2006年開始,廈門在國內率先啟動保障房建設,起步目標就設定為「一步到位」解決兩個層級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問題,因此項目規劃不僅能滿足低收入家庭需求,還有空間惠及更大群體。
據統計,目前廈門市保障性租賃房的申請人佔總數的近9成,到2010年時還將覆蓋到城鎮居民的50%以上,遠高於國家規定的20%的規定,繼續居全國房改的最前列。
多重效應 穩定房地產市場
實際上,保障性商品房制度的實施,意味著包括廉租房、保障性租賃房、保障性商品房以及市場商品房在內的廈門住房體系已初步構架完成。從深層看來,在解決住房困難之外,它產生的多重效應更是穩定和完善房地產市場的一劑「良方」。
據有關部門的抽樣調查,在廈門房地產市場中60平方米左右的房源僅為市場總套數的3.76%,但中等收入家庭中的住房困難戶卻佔到城鎮居民總數的近3成,對他們來說,價格僅為市場商品房價50%到70%並且包裝修的保障性商品房剛好可以彌補市場空白,不設收入和家庭資產限制的寬鬆准入政策也可滿足更多工薪族過渡性的置房需求。
此外,保障性商品房雖不能享受國家針對低收入者的住房優惠政策,但廈門的政策將價格的基準限定在了只包括基準地價、建設成本加相關稅費在內「成本價」,記者認為,這實際上相當於政府給百姓的一顆「定心丸」。
未來,不但百姓可以通過保障性商品房的價格了解廈門房地產市場的「成本」價位,再根據需要選擇購買哪種住房,政府也可以通過增減保障性商品房進入市場的數量,自然調節地產商的市場價格,將市場房價控制在理性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