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上海我與崑劇藝術家蔡正仁先生等一起參加一個會議,會議間隙我們閒聊起來,聊的話題自然是崑曲。蔡正仁告訴我,他去年先後在上海和北京舉行「雅部正音」蔡正仁藝術傳承專場,演出的盛況使他深受感動。這次專場他新排了《鐵冠圖—撞鐘分宮》,此戲寫明亡時,崇禎帝放走太子,刺死公主,賜皇后自盡,然後獨上媒山自縊。這兩折戲唱做十分繁重,在舞台上已絕響多年。蔡正仁以68歲高齡,重新推出此劇。其他戲目則由他的學生張軍、黎安等擔任。那天演出,劇場不僅滿座,而且臨時加了許多座位,而看戲的觀眾6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
後來這個專場又移師北京演出,這次蔡正仁一人演3齣,演出情況更盛於上海,劇場爆滿,不僅增加了許多座位,還有許多觀眾站著看戲,即使這樣,劇場外面還聚集著許多進不了場的觀眾。看戲的觀眾中35歲以下的竟達80%以上,有幾位從南京來的青年觀眾,他們在上海已看過專場演出,聞知在北京演出,他們再度飛到北京觀看。演出結束,一大群觀眾向蔡正仁獻花,要求簽名留念。蔡正仁對我說,像這樣的盛況,這樣的待遇,連他的恩師俞振飛大師也沒有經受過。稍後,我在上海觀看崑劇《血手記》、《邯鄲夢》、《紫釵記》和計鎮華專場時,也有這樣的同感。
崑曲發展過程有起有跌
回想崑曲的發展歷程,它經歷過輝煌,也遭遇過坎坷。崑曲起源於元末明初,從明代天啟元年(1621)至清康熙末年(1722)一百年間為極盛時期。清乾隆以後由盛而衰,至清末民初崑曲已很寥落,北京的劇場甚至要打出「今晚無崑曲」的告示來吸引觀眾。新中國成立後,崑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崑曲像今天這樣受廣大青年觀眾的青睞,還是未曾有過的現象。
崑曲的盛況令人振奮,也進而引發我們對此現象的議論和分析。我們首先想到,今天崑曲的繁盛與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大環境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在物質生活比較富裕之後,勢必要對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方面提出新的和更高的需求。另外隨著國力的增強,政府乃至社會對文化事業也有了更多的投入。這樣從兩個方面都會對藝術發展形成推動的力量。
第二,這也是上海崑劇團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在青年觀眾中進行普及崑劇工作收到的成果。他們把戲送到大學裡去,又把大、中學生等青年觀眾,免費請到紹興路團部「蘭馨舞台」觀看崑劇,這樣就逐漸擴大了崑劇觀眾的隊伍,特別是青年觀眾的隊伍。據青年崑劇演員張軍介紹,現在「蘭馨雅集」俱樂部的鐵桿會員已達1800名。
第三,被稱為「百戲之祖」的崑劇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具有豐富的文化含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聯合國已將它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進一步確認了它的文化遺產的價值。現今,崑曲已成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觀眾青睞甚至追捧的對象,上海的一群大學生和白領,已經把觀看崑劇作為一種高尚的藝術欣賞活動和時尚的文化生活方式了。
崑曲的繁盛給我們帶來了春的信息。當然,作為傳統的藝術,它的傳承和發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切不可自滿,而是要再接再厲,繼續努力。沈鴻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