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就業形勢嚴峻,全國各地每場招聘會都吸引到大批待業畢業生及農民工前往應徵。 法新社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李雪穎15日電】金融海嘯裹挾著就業寒流包圍了內地的大學畢業生,為了衝破圍困,「精英」們不得不與農民工一起在人才市場上比併。專家指出,內地大學生就業進入了改革開放30年來最困難的時期。
大學招生超經濟增長
不過,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專家表示,大學生就業難並非新問題,也並非金融危機的「伴生品」,只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影響的逐步顯現,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加突出。
另一位行內專家也指出,就算沒有金融危機的出現,大學生就業也會有問題,因為內地大學的擴招幅度大大超過經濟增速,必然造成大學生數量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相匹配。
事實上,在1999年以前,中國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較少的水平,在這一年,國家宣佈大規模擴招,建議擴招者聲稱將以此拉動內需,從此中國高校走入學生數量急劇增長之路,幾年間便實現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於是,普通高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就從上世紀末的不到100萬人,一下子發展到現在的600多萬人。
然而,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後,人們的觀念卻並未完全轉變,理所當然地認為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一些大學畢業生也不把自己當普通的勞動者來看,不願放下身段來主動適應社會分工的需要。所以有專家們認為,所謂大學生就業難,很大程度上是期望值不符預期的心理感受。
農村民企渴求人才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甚至還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中國的大學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由於戶籍制度等障礙,中國的城鄉差距、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地區差距、壟斷的國有企業與中小民營企業的差距越來越大,所以,畢業生不願意到基層、鄉鎮、農村、中西部和民營企業去工作。而基層、農村、民營企業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在另一方面,胡星斗認為,部分大學所設專業、學科、課程陳舊,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加之長期的應試教育,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大打折扣。文理分科,文科強記背誦的多,調查實踐的機會少,而理工科學生實習的機會越來越少,動手能力削弱,造成人才培養質量的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