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東帝汶受困中國工人乘包機回到廈門。
基於歷史背景,香港人平時好少接觸到「外交工作」。有人認為外交工作很神秘,國與國之間的談判,自然要秘密進行;又有人說外交官很高貴,個個西裝筆挺,打扮得體;又有人指外交官只是不停「飲宴」,因為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國宴場面……「中國外交官紀實」這套紀錄片,可以從各個方面,幫助香港人深入淺出地了解中國外交官和他們的工作。
友好邦交國 增至171個
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至今60年,跟中國有邦交的國家,由49年開國的十個,進展至今共有171個,在國際舞台上,絕對舉足輕重。中國為何可以在全球建立這麼多的友好關係呢?國家又為何要對外建立邦交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保護自己的人民。世界各地都有中國人,包括移民、留學、旅遊公幹,他們在外地遇到事故,要求援助就可以找駐當地的領事館。外交部領事司24小時待命,365天待命,以應付突如其來的意外事故。
過往幾年,外交部以迅速的效率,多次在國外妥善地處理了涉僑事務,保護了中國僑民性命。
東帝汶暴亂 急撤241華人
2004年6月10日,位於阿富汗北部偏僻地區,有一所中國工程項目公司遭到恐怖襲擊,11名中國工程人員不幸身亡,5人受傷。消息驚動了正在歐洲出訪的國家主席胡錦濤,他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外交部和駐阿富汗使館,採取一切措施,盡最大努力,協助搶救傷者,妥善處理遇害人員的有關事宜,並保證其餘人員的生命安全。
2006年4月,位於太平洋努沙登加拉群島的東帝汶,爆發了獨立四年後最嚴重的暴亂。5月25日東帝汶首都帝力,再度發生槍擊事件,暴亂升級;教堂、機場擠滿避難的人群,驚魂未定的中資機構人員,以及當地華僑躲進中國大使館。5月26日,中國外交部啟動了應急機制,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等13個相關部門,召開緊急的部際聯席會議,同時,指示駐東帝汶使館做好撤僑準備。5月29日,兩架中國政府包租的民航班機飛往帝力國際機場;這天,就在撤僑行動的指揮中心,中國第一個專門的領事保護機構—「外交部領事司領事保護處」,按照原定計劃舉行成立儀式。
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黃屏率領撤僑工作組乘機抵達東帝汶帝力國際機場,與中國駐東帝汶大使蘇健見面;此時,兩百多名中國僑胞和中資機構人員,在使館的周密安排下,穿越動亂地區,安全抵達機場。
離鄉人不賤 遇事找領事
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黃屏一面安排撤僑工作,一面安撫等待的僑民,讓他們安定下來。在撤走的241人中,包括中資機構人員、持中國護照的新僑民,另外還有約30名持其他國籍護照的華人,終於平安回到祖國。
廣東諺語有「人離鄉賤」。人在異鄉,遇事想找人幫忙並不容易,如要找到有一定影響力人士、機構的話,就更加不易,所以駐外使節相當重要。
新中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國家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同時向國際宣告中國的外交政策原則,他說:「凡願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中國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這個外交原則,可以說是來者不拒,只要大家平等對待、互相尊重就可以做朋友。
中國的領事保護,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雖然早在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就開始在海外設立領事館,但當時的中國與外國的領事關係中,清政府簽下一大堆不平等條約,根本沒有得到平等待遇,亦談不上保護海外華僑的權益。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1979年7月,中國加入《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公約》列明「領事關係、特權同豁免」,有了這些原則,就算不同國家的憲政與社會制度差異,有關特權與豁免權都確保的安全,可以代表其國家有效執行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