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雄
我所說的「粵劇學校」是指正規學習粵劇的學校,小朋友在六、七歲時便入讀。學校除粵劇課程外,也提供文化課及其它學科。內地自五十年代起,不同的地方劇種都在當地設有戲曲學校培育人材,例如廣州便開辦「廣東粵劇學校」(該校現時已遷往佛山),內地大部分現役粵劇工作者都是該校培育出來。
阮兆輝推動在港辦粵劇學校
阮兆輝是最積極推動籌辦粵劇學校的行內人。我在2004年10月19日向他請教粵劇承傳的方法時,他曾經詳細講述自己的構思。他說根據過往經驗,辦粵劇學校不一定虧本,最好是採用商辦官管的營運方式,校舍可由空置的工廠大廈或小學改裝。小朋友小學畢業可報考粵劇學校。學員必須寄宿,方便早上練功。課程包括學科,讓學員除學粵劇外,還可以上文化課或接受通識教育;畢業時,在這方面須具備中三程度。每星期放一天半至兩天的假期,可回家住宿。學員接受五至六年的訓練,除做演員外,亦訓練擔當劇團的其它工作崗位。師資要小心選擇,可由年長一輩的粵劇從業員擔任。我最近看過「八和課程」未來一年的大計,其中一個重點便是開辦「青少年粵劇班」,相信是輝哥開始實踐他對粵劇人材培訓構思的第一步。
輝哥曾經在第一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的第一次承傳小組會議上提出開辦粵劇學校的建議。與會者同意為更長遠地培訓專業從業員,應籌辦粵劇學校,以專業教育的形式為粵劇界培訓接班人,尤其強調以傳「粵」為主 (南派),並建議在課程上除粵劇外,亦包括其他文化課/術科,畢業學員應被認受為具備至少中三學歷程度,選址則可考慮高山劇場旁。心水清的讀者大概也聯想到這是現時進行中高山劇場加建新翼的濫觴。
開辦學校不難,有沒有足夠學生入讀才是最重要。根據當年「廣東粵劇學校」的招生情況,主要的學員都是來自農村,來自城市的很少。箇中原因不難理解,自九十年代以後,內地的粵劇開始走下坡,學粵劇既辛苦又沒有就業保障,經濟環境稍好的家庭當然不會把子女送進粵劇學校了。認識這一點,就會明白一定先要為學習粵劇的學生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父母才會讓十二、三歲的青少年入讀粵劇學校,否則開辦粵劇學校便變成「大白象」,所以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便把「建校」討論擱置,主力集中在改善粵劇界的生存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