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把「中國馳名商標」打在商品包裝上,是內地商家的促銷技巧。皇甫贇鈺 攝
一從事馳名商標認定的中介公司老闆透露,過去企業獲取馳名商標先要通過中介委託外地或當地中院尋找一個自然人,通過註冊該企業的網絡域名進行侵權,然後企業將其告上法院,法院通過審判將企業商標認定為馳名商標。為遮人耳目,企業和中介一般會選擇外地法院來做這個假官司。因此,曾出現內陸多個法院為沿海發達省份每年宣判大量中國馳名商標案件。據稱,新疆某法院一年就認定了近60個中國馳名商標。但隨著此類手法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中介和法院都開始變換手法,不再尋找自然人當托,而是找那些經營不善的小公司來充當侵權被告,當然這些公司會得到一筆不菲的好處費。
據了解,內陸法院因相對案源少,法官收入低,自從中級法院可以認定中國馳名商標後,部分法官找到一條發財途徑。操作時中介們與企業簽約後收取定金,再向法官行賄,一般從院長、分管副院長、庭長、書記員都會收到數額不等的好處費。好處費從開始的七八萬元水漲船高已達到幾十萬元。有了如此完整的「產業鏈」,江蘇一中介機構稱,他們最快三天就可以搞定一個中國馳名商標。
有業內人士介紹說,通過司法認定獲得馳名商標的不少企業品牌實力的確與榮譽匹配,但問題是一些沒有實力的企業借機渾水摸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