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關係上看,地球上模擬太陽核聚變的「人造太陽」計劃,不僅是一項科研和能源計劃,更牽扯到許多國家的先進而敏感的技術,甚至關係到經濟發展和一國的戰略利益。
整個計劃源於國際格局變動的結果。1985年,美蘇冷戰走向尾聲,蘇聯在日內瓦峰會上與美國共同倡議,由美、蘇、歐、日共同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也就是「人造太陽」計劃,這成為美蘇冷戰結束的標誌性行動之一。
但計劃進程並非一帆風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太大,需投入資金的成本也過高,人造太陽計劃一直沒有太大進展。1998年,美國還由於政治原因及國內紛爭,一度退出計劃。到2002年,中國、印度和韓國等國家也陸續加入,各方於2006年5月25日草簽了建設人造太陽的國際協定。 ■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