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郭文景與《詩人李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1-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周光蓁

 2007年,中國兩位作曲翹楚譚盾和郭文景先後在美國首演他們各自完成的歌劇。前者的《秦始皇》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後者則以《詩人李白》在中西部小鎮亮相。這兩位俱為文革後首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高才生,而且更一度是黎英海教授的同門師兄弟,同時在美國主流社會首演歌劇,怎能不成為佳話?

 《秦始皇》首演後,據聞修改一直在進行。至於《詩人李白》,郭文景說他連一個音符也未改,繼美國後原汁原味拿到北京、上海、意大利羅馬重演。香港聽眾引頸兩年後終於有幸現場觀賞,而且由本地指揮葉詠詩領導香港小交響樂團、聯同香港歌劇院合唱團攜手演出。以飾演李白的男低音田浩江為主的四位獨唱家大部分是原班人馬,唯一的例外是飾演月亮的女高音周曉琳代替首演的黃英。

 郭文景為李白的曠世詩句譜寫音樂可以說是有一定的先天因素的。從藝術氣質到地域血緣,兩人都有微妙的連繫。李、郭俱成長於四川 (古稱為蜀),見證各自大上大落的年代。李白的酒和詩,跟郭文景的煙斗和音樂,都似乎把一千多年的亂世、盛世期間作為藝術知識分子身處其中的感慨,緊緊連接起來。

 李白當年經歷安史之亂,大唐國力大弱。郭文景小學三年級時文革爆發,用他的原話:「當時重慶有如打內戰一樣,由於重慶在抗日時為陪都,遺下很多兵工廠,子彈到處橫飛。各派武鬥最高潮時,街上還出動坦克車呢!」他天賦耳朵好,能夠從槍聲辨別出子彈的型號:「一聽就知是日本38式、半自動,全聽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花了八塊錢買了一把小提琴,把12歲的郭文景留在屋內,免得隨時臥屍街頭。這便是郭氏音樂人生的起步點。

「這是一部詩畫式的悲劇」

 早於八十年代,郭文景創作其成名作《蜀道難》交響詩,就已經為李白詩句譜曲。但那句著名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由男高音以高亢豪邁的激情唱出。二十多年後再譜寫李白,卻改由男低音主唱。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

 據這位被《紐約時報》稱為「唯一未曾在海外長期居住而有國際聲望的中國作曲家」 解釋:《蜀道難》更宏大、澎湃,而《詩人李白》更抒情一些。後者腳本是主辦方屬意專門為旅美男低音田浩江訂造的,而所提供的就是一個老年的李白,已屆「英雄末路、流放途中,因此特別悲劇性」。

 腳本通過李白與月亮和酒的對話,分別以五個場景既回顧人生的起伏,亦沉思如何安身立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抉擇。最後的一幕是悲劇的高潮,即傳說中李白為尋水中月而落水而死。然而《詩人李白》腳本為李白之死加了一層哲理,這也是這部歌劇最吸引人之處,用郭文景的話說:「這是一部詩畫式的悲劇」。既是詩畫式,就有別於一般以故事、情節為主要內容的歌劇。而這正是這部歌劇演出以來中、西方聽眾有不同反應的一個主要原因。

 據郭文景觀察,中國觀眾對歌劇的認識還是把它視為戲劇類的東西,因此在國內首演時,被指沒有故事內容。至於在西方,歌劇還是屬於音樂的類別,既有意大利的故事情節很強的,也有像《佩里亞斯與梅麗桑德》等完全哲學化、詩畫的歌劇。《詩人李白》正是屬於後一類。作品在歐美演出時觀眾反應比在中國要好一些。他對於香港聽眾將如何反應十分好奇,亦為此在演出前十天來港出席排練,以便在關鍵點上提意見,把好藝術關。

 他對作品的重視,主要是因為其寓意在今天具有現實意義。雖然題材是古代的,又在美國首演,但他關注的是中國觀眾的反應。至於所指現實意義為何,郭文景說:「我一般是不作結論或引導的,我只是希望大家看完李白之後,能夠想一些跟知識分子有關的問題,亦希望引發一些思考」。

製作中的香港元素

 另外主唱李白的田浩江早年考進中國旗艦級的中央樂團,師從該團資深合唱隊聲樂指導韓德章 (韓氏另一位門生為著名女高音汪燕燕)。田氏受益於樂團在八十年代初請來多位外國專家,包括美國的伊麗莎白.畢曉普和意大利的基諾.貝基。1983年赴美學習,四年後在丹佛大學考獲碩士學位,之後扶搖直上,1991年更受聘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部歌劇是普契尼的《西部女郎》,與杜鳴高和米爾恩斯同台演出。

 田浩江雖然身在美國,唱的是西洋古典歌劇,但他亦活躍於把中國的聲樂作品介紹給外國聽眾。尤其是通過位於丹佛市的「美國亞裔表演藝術中心」,進行多項中美文化交流。順帶一提的是,1986年創辦該中心的是原籍香港的廖英華博士,與原港府高官廖秀冬為親姊妹,亦是田氏的結髮妻子。這次《詩人李白》的製作正是由該中心負責的,而編劇之一的廖端麗也是廖氏姊妹的一員。

 可見這部作品的製作基因亦有一定的香港元素。12月4日、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兩場香港首演既是中港文化合作,也是考驗港人文化素質的試金石。且看聽眾能否領略這部歌劇通過李白的詩所蘊涵的意境和深度,引發思考郭文景的人文關懷以及他所重視的現實意義。

相關新聞
郭文景與《詩人李白》 (2009-11-29) (圖)
詩人李白 (2009-11-29)
湯顯祖在台北:實驗湯顯祖 (2009-11-29)
2009新點子劇展—「湯顯祖在台北」 (2009-11-29)
點評集:如何戰爭,怎樣和平? (2009-11-29) (圖)
活動推介:雕塑藝術展 (2009-11-29)
活動推介:優人神鼓《聽海之心》 (2009-11-29)
不可說,只能舞 的 非常道 (2009-11-22) (圖)
西安音樂廳:穿越時空 超越國界 (2009-11-22) (圖)
點評台:談談:不起床的愛麗思 (2009-11-22) (圖)
活動推介:《卡夫卡的七個箱子》重演 (2009-11-22)
李桓權扭曲了的時空隧道 (2009-11-15) (圖)
神槍手 (2009-11-15) (圖)
我們在同一個地方,但…… (2009-11-15) (圖)
巴士站 (2009-11-15) (圖)
「記憶中的片段」展覽 (2009-11-15)
北京看:舞劇《洛神賦》的飄逸、陰冷與絕望 (2009-11-15)
點評集:虛象敦煌,流沙香港 (2009-11-15)
活動推介: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運動誇啦啦》 (2009-11-15)
活動推介:影話戲新作 《Hell Walker》 (2009-11-1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