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左)在朝鮮前線主持作戰會議,部署作戰計劃。 資料照片
——重看中俄解密檔案
9月30日莫斯科收到什特科夫的報告:漢城可能已經陷落,人民軍主力部隊北撤的道路也被切斷,並失去了聯繫。
節節敗退 金日成求助
金日成擔心敵軍會越過三八線,而朝鮮已無法組建新的部隊進行有效抵抗了。他懇求斯大林給予「直接軍事援助」,如果不行,就「請幫助我們在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國際志願部隊」。面對如此緊急的情況,莫斯科終於為中國軍隊開了綠燈。10月1日斯大林致電毛澤東,要求中國軍隊以志願軍的方式入朝參戰,在三八線以北地區組織防禦。
毛澤東接到電報後,第二天凌晨便起草了同意出兵的回電。但是,這一主張在中共領導層的會議上受到質疑(這些擔心和質疑是有道理的:入朝作戰的良機已不復存在,且中國軍隊最大的弱點就在於武器裝備落後和沒有空軍支援。麥克阿瑟在威克島信誓旦旦地向杜魯門保證,此時中國絕不會出兵朝鮮,否則「對他們來說,那將是一次最大的屠殺」)。毛澤東不得不答覆莫斯科:中國暫不出兵,有關問題將再行討論。
但隨後在毛澤東和彭德懷的極力主張下,10月5日下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派兵入朝作戰的決議。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成立,部隊進入了戰前最後準備階段。10月8日,毛澤東分別正式通知金日成和斯大林,中國已決定組成志願軍援助朝鮮,部隊大約在10月15日開始入朝。
中國終於決定出兵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金日成高興得有些忘乎所以,但這一切似乎來得不是時候,斯大林此時對蘇聯空軍出動的問題已經另有考慮了。
再三變卦 斯大林拖延
斯大林說蘇聯空軍沒有做好準備明顯是一種托詞,真正原因分析起來大概有三點:第一,斯大林一向嚴禁蘇軍在前線與美軍發生直接衝突,儘管可以在後方提供空中掩護。第二,斯大林對於中國出兵作戰的決心及取得勝利的前景持懷疑態度。第三,斯大林還寄希望於通過秘密外交渠道和平解決問題。毛澤東陷入了極度思考之中。10月13日21時毛召見羅申,宣佈:中共中央經過再次討論決定,「我們應當幫助朝鮮人」。
周恩來於14日致函斯大林,轉告了毛澤東的意見。當周恩來進一步提出「可否繼續出動轟炸機至朝鮮配合中國軍隊作戰」等問題時,斯大林卻明確表示,蘇聯空軍即使出動也只能到鴨綠江邊,不能配合志願軍入朝作戰—這不啻往中國領導人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毛澤東17日急電彭德懷、高崗進京議事,並將出兵日期推遲。經過18日會議的討論,中國決定,仍於19日出兵朝鮮。毛最終決斷說: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五) ■摘自《同舟共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