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景德鎮陶瓷博覽區宣佈復燒明代古瓷柴窯——葫蘆窯。這是繼2009年10月景德鎮清代鎮窯(蛋形窯)復燒成功後的又一次復燒行動,也是「景德鎮歷代古窯系列復燒」之一。
去年清代鎮窯成功復燒
據了解,2010年2月至9月,葫蘆窯將進行窯體營造(攣窯),2010年10月19日,國際瓷博會期間將舉行景德鎮明代葫蘆窯復燒點火。同時,景德鎮清代鎮窯將在5月1日國際勞動節和國際瓷博會期間分別進行第二窯與第三窯的復燒點火。
2009年的清代鎮窯復燒中,古窯民俗博覽區組織景德鎮為數不多的傳統攣窯(窯爐營造)老藝人,成功修復古鎮窯。同時,組織燒窯工人隊伍,請景德鎮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操作燒窯的把樁、馱坯、架表等重要環節。燒煉藝人運用傳統燒窯技藝,經過近24小時的松柴燒煉,清代鎮窯第一窯復燒成功。
景德鎮千年製瓷歷史中產生了從龍窯、饅頭窯、葫蘆窯再到蛋形窯等不同形制的窯爐。這些窯爐都是柴窯,其中清代的蛋形窯代表了世界傳統製瓷窯爐的營造技藝和燒造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代的葫蘆窯兼備宋代龍窯和明代饅頭窯的優點,其燒成技藝在宋應星《天工開物》中有較詳細的記載。
借古窯復燒 傳承陶瓷技藝
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周榮林認為,復燒古代窯爐是傳承和保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佳方式。他說,窯爐營造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具有特殊性,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和其它手工技藝一樣,不是生存和傳承在書籍記載上,也不是生存傳承在口頭講解上。手藝人只有通過操作才能理解材料的特性,掌握技術的手段,控制手感的分寸,創造物品的樣式。如果只有一些小柴窯,沒有傳統300擔鎮窯的燒煉生產,馱坯、架表等技藝也就不復存在。同樣,如果沒有傳統窯爐的砌築營造生產,傳統窯爐營造技藝也將消亡。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管理處主任、景德鎮古窯民俗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武平亦認為:「景德鎮千年的陶瓷歷史需要展示,古窯復燒就是它的載體,可稱為『活的博物館』。」
據悉,葫蘆窯的重現不是在其遺址上,而是在清代鎮窯所在的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內重現一座。陳武平介紹說,為同時保護遺址又能傳承窯爐營造技藝,真實重現古窯,我們的原則是不動遺址。 ■本報駐贛記者 李清平、實習記者 陳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