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詹楚生指,希望藉控制「基因甲基化」現象,將血癌病人的治療成效提升4至5倍。本報記者覃卓嘉 攝
血癌(又稱白血病)是人人聞之變色的疾病,單是香港每年就有300至400宗新增病例,而內地的數字更是以倍數計。從06年開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成立科研團隊,對這項絕症進行深入研究。團隊在研究急性血癌症狀時發現,若病人的細胞中存在一種「基因甲基化」的現象,即使可以康復,其再次發病的風險亦會大大增加。團隊成員之一、港大內科學系血液及腫瘤科臨床副教授詹楚生表示,「我們現正加緊研究透過控制甲基化的治療方法,相信未來能將血癌治療成效提升4至5倍。」
■本報記者 覃卓嘉
港大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合作開展的「白血病表觀遺傳學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項目已經進行了接近4年。詹楚生介紹指,兩地聯合團隊對血癌臨床研究進行了分工。他帶領港大研究人員主要對急性血癌進行研究,內地科研人員的目標則是其他類型的血癌研究。兩地合作的血癌研究成果,近期獲得國務院頒發「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肯定了雙方在防治這項疾病上的貢獻。
發現細胞中致癌抑癌基因
詹楚生介紹稱,健康個體的每個細胞中同時存在兩種與癌症有關的基因,分別是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他解釋指,當致癌基因受一定外界環境因素影響時,會逐漸「成長」,但細胞內的抑癌基因亦會同時自行「啟動」,抵抗致癌基因以維持人體健康平衡。此外,部分人的細胞內還存在一種被稱為「基因甲基化」的基因反應現象,有關反應最終會令抑癌基因失效,從而促使癌症在人體發病。
詹楚生續稱,研究小組多年來分析了本港及內地近200個病例的骨髓樣本,發現存有「基因甲基化」的患者在接受相關治療後,其復病機率比沒有該基因的患者高數倍。他指出,這一創新性的發現為治療血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風險參照指標。醫療人員亦可以根據有關數據,預測病人的康復情況,並提早作出治療準備。
目標控制「基因甲基化」變化
他又舉例稱,在展開臨床研究時,常常會見到一些血癌病人,即使採用同樣的治療方案,但有些人康復速度較快,另外的甚至會絲毫不見效果,「在我們的研究案例中,部分病人就是因為其細胞內的『基因甲基化』,使他們的治療、康復速度減緩,甚至無效;若對兩類病人進行比較,治療效果可以達到4至5倍的差別」。
詹楚生表示,與解放軍總醫院的合作研究還僅僅是一個開端,聯合團隊未來將繼續深化相關的基礎研究,目標是能控制「基因甲基化」現象的變化,將有關病人的治療成效提升4至5倍,造福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