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資料二:中醫的不足及其發展障礙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2-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中醫治病的主要方法是採用中草藥,輔以針灸、按摩及推拿等,副作用較少。圖為一名病人正在接受針灸治療。 資料圖片

1.缺具體指標 乏科學測量

 西醫有各種不同的生物指標:如若血糖高過6度,不能吃得太甜。這些指標有預測疾病的能力。然而,中醫沒有類似的指標準則,難作具體的科學測量,如憑脈象可知患者是火虛或火旺,但無一套標準去下定義。

2.成分錯亂 命名不一

 現時不少中藥,我們都不知道有效成分或原理為何,有時錯漏百出。例如美國從中國傳統中藥醫療方劑中,發現三尖杉樹皮能治乳癌,但在研究時發現,具有療效的成分原來不在樹皮,而是來自樹皮上的一種蘚。不少中成藥的命名不一,有些藥名可能有誤導,如排毒丸等;有些名不副實,如早前有調查指出,一些涼茶店的龜苓膏並無用龜板等。西醫每一種藥都有其化學名稱,非常精準,中醫則暫時無法做到。

3.名詞主觀 難譯真義

 現時中醫欠缺科學和客觀的專用名詞,連門外漢也可說一些似模似樣的術語,進一步減低中醫的可信性。世衛早前發表一份對照「辭典」,把中醫術語翻譯為英語,例如「陰虛內熱」譯為"Yin Deficiency with Internal Heat"。但這只能翻譯字面解釋,真正意義欠奉,造成中醫學走向世界的障礙。

相關新聞
通識路路通:完善不足 握緊機遇 發展中醫藥樞紐 (2010-02-22) (圖)
資料一:中西醫比較 (2010-02-22) (圖)
想一想 (2010-02-22) (圖)
資料二:中醫的不足及其發展障礙 (2010-02-22) (圖)
想一想 (2010-02-22) (圖)
資料三:近年本港中醫藥業的發展舉例 (2010-02-22) (圖)
想一想 (2010-02-22) (圖)
增值通:浸大首設綠能碩士 提供研暖化危機知識 (2010-02-22) (圖)
綠色能源科技理學碩士課程詳情 (2010-02-22) (圖)
通識路路通:電子書趨成熟 改變閱讀文化 (2010-02-12) (圖)
電子閱讀與通識相關的探討問題 (2010-02-12) (圖)
 電子書需求大 助出版業收失地 (2010-02-12) (圖)
想一想 (2010-02-12)
資料一:電子閱讀的優劣比較 (2010-02-12) (圖)
想一想 (2010-02-12)
資料二:電子學習帶來的教學模式轉變 (2010-02-12) (圖)
想一想 (2010-02-12)
資料三:香港電子學習的現況及發展 (2010-02-12) (圖)
資料四:不同持份者對推行電子學習的意見 (2010-02-12) (圖)
想一想 (2010-02-1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