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醫治病的主要方法是採用中草藥,輔以針灸、按摩及推拿等,副作用較少。圖為一名病人正在接受針灸治療。 資料圖片
1.缺具體指標 乏科學測量
西醫有各種不同的生物指標:如若血糖高過6度,不能吃得太甜。這些指標有預測疾病的能力。然而,中醫沒有類似的指標準則,難作具體的科學測量,如憑脈象可知患者是火虛或火旺,但無一套標準去下定義。
2.成分錯亂 命名不一
現時不少中藥,我們都不知道有效成分或原理為何,有時錯漏百出。例如美國從中國傳統中藥醫療方劑中,發現三尖杉樹皮能治乳癌,但在研究時發現,具有療效的成分原來不在樹皮,而是來自樹皮上的一種蘚。不少中成藥的命名不一,有些藥名可能有誤導,如排毒丸等;有些名不副實,如早前有調查指出,一些涼茶店的龜苓膏並無用龜板等。西醫每一種藥都有其化學名稱,非常精準,中醫則暫時無法做到。
3.名詞主觀 難譯真義
現時中醫欠缺科學和客觀的專用名詞,連門外漢也可說一些似模似樣的術語,進一步減低中醫的可信性。世衛早前發表一份對照「辭典」,把中醫術語翻譯為英語,例如「陰虛內熱」譯為"Yin Deficiency with Internal Heat"。但這只能翻譯字面解釋,真正意義欠奉,造成中醫學走向世界的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