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德華表示,父親博覽群書,文革後期,鄧小平派父親到中科院工作,那些大科學家特別敬佩父親。 資料圖片
——胡耀邦子女 四人三姓
胡德平的外表酷似胡耀邦,戴一副眼鏡,書生氣很濃。實際上,胡德平在進入政界以前,是個標準的學者。
「文革」後,胡德平撿起了他心愛的歷史學專業,考取了中國思想史研究大家侯外廬教授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歷史博物館做研究工作,後又擔任歷史博物館的副館長。同時,胡德平還致力於「紅學」研究。1983年,他聯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中青年紅學研究者,成立了「曹雪芹研究會」,出任會長。為了考證曹雪芹的故居,胡德平到傳說中的「黃葉村」香山一帶考查,還出版了一本名為《曹雪芹在西山》的書冊。一些紅學老前輩,對他這種刻苦鑽研的精神極為讚賞。
1984年胡德平作為中共中央整黨領導小組的特派員到了湖北省。在湖北時,他還創辦了曾經轟動一時的理論刊物。從湖北返京後,胡德平出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秘書長,之後,被提升為統戰部副部長。
「我們比父親差遠了」
談起子女對父親的繼承,胡德華坦言「我們差遠了」。「誰也比不了父親,父親做人的骨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無人能及。」如果說有聯繫的,就是胡家人的共同情趣—讀書。
「其實父親文化程度並不高,14歲就參加革命,但是他博覽群書,不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不論在馬背上還是帳篷裡,父親只要有點滴空閒時間,總是孜孜不倦地讀書。他記憶力驚人,對一些佳作警句背誦如流。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他誦讀幾遍,便能全文背下來。」
三子曾搞科研後下海
胡德華列舉了許多父親看過的書目,算起來總共有5,000萬字。「父親說每天堅持讀1萬字書,14年就可以成為學者。因此在『文革』後期,鄧小平派他到中科院工作,那些大科學家特別敬佩父親。」
1973年,胡德華考入重慶通信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南京通信學院教書。他在南京一呆就是10年。1986年,胡德華進入中科院軟件研究中心工作。他說自己的夢想一直是要科學救國。「以前覺得能當個科學家才是對國家貢獻最大的。」但後來,胡德華卻改變了想法。特別是父親去世後,他在領導的鼓勵下決定下海。這個想法引起了家人的一致反對:「我大哥說:『你搞科學技術的,哪能做買賣?!』我就不服氣,我說當時那麼多農民企業家,我上過大學的,怎麼不成?我一定要爭這口氣。」(四) ■摘自《環球人物》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