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私產權 削議價能力
強制拍賣的最大爭議在於「強制」這個關鍵詞上。市民購入物業後,物業擁有權便歸業主所有,這種對私有財產的尊重,可說是本港經濟以資本主義運作的原則。故有立法會議員質疑,降低強拍門檻,是為方便私人發展商收樓,直接削弱小業主的議價能力,令其可獲賠償大減,亦對其財產擁有權不尊重。而發展商在重建後,普遍以更高價錢出售單位,無助壓抑樓價。
毀特色街道 損歷史價值
新的強拍方案旨在改善城市面貌,但有文化論者指出,歷史對社區更重要,而新方案會「消滅」不少富特色的街道。如中環永利街原本只有兩幢舊樓留作保育,但因以永利街取景的電影《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獲獎,才令人警覺其價值。
無高度限制 或生屏風樓
市區重建主要是拆卸舊有樓宇而興建新廈,惟不少舊區沒有定樓宇高度限制,大部分項目在重建後興建50層或以上大廈,較通常設區域高度限制(如高度限制規定為120米,發展商最多只可興建30層)的樓宇更高。而在經濟誘因下,發展商多傾向建高廈,如堅尼地城卑路乍街150至162號便計劃重建後會興建50層高的住宅項目,間接促成更多屏風樓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