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薛紅(前右)將組織另13名本地大學學者,參與ICGC的全球癌症基因研究,針對腦部癌轉移的現象,分析破解相關的基因密碼。有關項目刊登在昨出版的《自然》期刊中。 本報記者莫雪芝 攝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 癌症是人類面對最具殺傷力的疾病,近年迅速發展的基因研究,已成為科學家對抗癌症的最新武器。科大應用基因組中心主任薛紅,將組織本港學者團隊,參與國際腫瘤基因組聯盟的全球癌症基因研究,是次研究料歷時至少5至10年,首階段已涉及歐美亞洲12個國家或地區的200名學者,是自「人類單體基因圖譜」後,最大型的基因項目。有關合作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其中薛紅的團隊將針對當中致命率最高、醫治最困難的腦部癌轉移(brain metastasis)現象,破解有關基因密碼,為現有的治療、診斷及預防方法帶來突破。
12國200學者 求破腫瘤基因
是項大型基因研究將針對50種癌症,共採集2.5萬個腫瘤樣本,期望能全面破解人類癌症基因,而獲得資料及成果將公開予全球癌症研究者使用,至今已初步獲得1萬個樣本。薛紅將與來自科大、港大及中大的學者專家共14人組成團隊,負責腦部癌轉移的部分。
她解釋指,不同的癌症病例,有15%至20%會出現「腦部轉移」,即癌症原發的部位,經治療後癌細胞會突然轉至腦部出現,而事前卻未發現有任何症狀,而有關病發率近年不斷增長,情況愈見迫切。
由於腦部結構複雜,手術切除非常危險,而放射治療又受到頭骨阻隔影響,化學治療則面對「血腦屏障」,即血液的化學物質難以直接到達腦部,令腦癌難以有效診治,其存活率可算是所有癌症中最低,僅得1.5年,薛紅表示,「跟原發腦癌相比,經轉移成的腦癌實更加危險,存活率甚至少於1年,只有個別患者可以例外。」
目前,科學家對腦癌轉移的基因及病理因素所知極少,是次薛紅負責的部分為首項針對性研究。她坦言,有關項目挑戰性極大,所以特別邀請港大中大醫學院的專家支援當中的樣本篩選,另她又採用了自己研發的基調排序(Sequence Motif)技術,以更有效分析當中的癌症基因突變,「人體23對染色體中,共有數以百萬計的基因點,但只有個別的位置,特別易受到病毒及外在影響,病毒就如寄生蟲般『插』進有關位置,引發基因突變。」去年她成功以該技術鎖定相關位置,毋須逐個基因點去處理,可望大大提升癌症基因突變分析的效率。
做5至10年 向創科署申2000萬
薛紅指,是次研究將做5至10年,已向創新科技署申請2,000萬元資助,目前經費暫由各大學內部支付。除腦癌轉移基因外,香港的團隊亦正招募更多專家,未來將協助破解肺癌及乳癌的基因密碼。她表示,若能找出各癌症相關基因,便可以從化學分子層面診斷,亦能針對性發展有效的「個人化」藥物,「未來只要讓初生嬰兒接受基因檢查,更可從嬰兒階段起便知道患病風險,為預防及治療帶來突破。」
|